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智慧手段“加持”人民群众养老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胡杨

现阶段,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强和改进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考虑到“9073”养老格局下,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能兼顾间接成本与养老服务效果的智慧养老被寄予期望。“智能护理、康复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业,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之一,养老产业应探索智慧化、智能化,建立相关产业集群,顺应老龄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说。

助力智慧养老“开好局、起好步”

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养老,实现分散养老资源的集中、精确、高效供给,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6万亿元,自2019年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42%。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6.8万亿元。

“智慧养老落地仍存在梗阻。”全国人大代表陈爱珠总结出三组矛盾——企业研发成本高与养老机构购买力不足的矛盾、技术快速迭代与行业标准缺失的矛盾、智能设备普及与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矛盾。以智能护理床、智能床垫等为例,其市场价是普通护理床、床垫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费用成本是智慧养老设备普及推广的制约因素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直言,智慧养老科技产品研发成本高,价格普遍较高,普及化、商业化难度较大。

这就要求“看得见的手”在智慧养老发展初期给予引导。从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来看,财政应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认为,中央财政应联合有实力的大型央企、实力较强的省级财政出资,设立大型产业基金,对触觉传感器、算力等智慧养老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给予支持,并鼓励省、市、县三级设立智慧养老机器人产业基金进行直投。加速构建并完善智慧养老机器人产业链,降低生产与维护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可推动医保覆盖人工智能辅助的养老康复服务,拓宽医保养老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将成熟安全的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和诊后患者康复管理服务纳入现有养老服务体系。

着力提升智慧养老产业标准化程度

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成为制约智慧养老实现长足发展的“拦路虎”,这种标准上的不完善具体体现在技术、服务和伦理等方面。以蛇年春晚“大出风头”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湖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程伟介绍,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商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接口规范不一致,导致机器人之间兼容性差,增加了系统集成难度和成本;服务标准未明确,使得服务性能和质量难以客观衡量,影响市场竞争公平性和用户信任度;在处理隐私、安全和人机交互等敏感问题时缺乏明确的伦理指导,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不当行为,更可能使得开发者在设计过程中难以平衡功能与道德责任。

当智慧养老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有限,会出现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同厂家生产的智能设备甚至可能无法兼容。

对此,刘庆峰建议,应制定科技适老数字健康服务数据标准体系。明确规范数据采集、存储、共享、使用这四个关键环节,通过政策支持、行业协作和监督机制,确保标准体系的实施与完善。

而具体到能为养老群体提供家庭服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程伟认为,必须加强伦理标准研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一是隐私保护标准,明确机器人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方面的隐私保护要求,防止用户隐私泄露;二是安全伦理标准,制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范,防止机器人对用户造成伤害,确保人机交互的安全性;三是社会伦理标准,研究机器人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引导机器人技术健康发展。

让更广泛群体享受智慧养老服务

过去一年,有关智慧养老的政策部署频出。2024年10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提出,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智慧养老院”,配置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远程保障、活动预警等智能化设备。2024年1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深化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推广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产品,探索开展居家养老安全风险预警和防范服务。

虽然发展智慧养老前景明朗,但与其他具备科技化、数字化属性的新事物相似,数字鸿沟不可忽视。杨善竑提示,在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智能设备使用率较低,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在“委员通道”上所说:“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关乎文明温度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老去,这既包含对生存需求的满足,更包含对精神家园的滋养。”数字鸿沟不应成为老年人享受智慧养老设备设施的阻碍,更不应引发养老群体对新技术的焦虑和畏惧情绪。

围绕医疗这一养老高频场景,多位代表委员给出了提升智慧养老服务体验、弥合数字鸿沟的建议。

刘庆峰提出,应加快制定老年人AI医疗健康应用实施方案。以老年人便捷就医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化适老化改造,加快医疗大模型、智能语音交互、虚拟人等技术应用,优化多渠道挂号与随访服务,为用户提供智能陪伴与就医指导,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题。

昝圣达建议,营造一个创新应用生态,推动跨界协同,通过组建“政、产、学、医”联合体,加快智慧养老机器人技术迭代,实现与其他智能设备互联互通,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智慧生活环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智慧手段“加持”人民群众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