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时斓娜 余嘉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何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及产业转型升级?对此,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绿氢产业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执行董事张庆生代表表示,现阶段,我国绿氢产业处于导入期、产业潜力巨大,但受到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大规模商业化进程遇到瓶颈,亟待全产业链协力推动产业发展。
对此,张庆生代表建议,加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制绿氢项目的政策支持,完善氢能的综合效益定价,加快管道输氢技术攻关和建设部署,推动绿氢产业链协调发展。
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委员看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的重大举措。他认为,如果将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合成绿色甲醇,能够消纳工业碳排放,将绿色甲醇规模化应用于商用车,可以快速解决商用车减碳难问题。基于此,他建议,建立绿色甲醇和甲醇加注站国家标准,支持工业捕集二氧化碳和氢气制取甲醇产业规模化发展。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委员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但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价值、实现储能高水平运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国内新型储能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的问题。
曾毓群委员建议,完善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等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例如,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