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袁云儿)昨天,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开幕,免费向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延续“墨韵文脉”系列展览主旨,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简牍、帛书、画像砖、花砖、陶俑、木俑、写经、彩塑、临摹壁画等多个类别。展览分为“绘塑同光”“书刻同辉”两个部分。
“书刻同辉”部分以汉字与书法的源流与演进为线索,通过史前陶器、青铜铭文、汉简帛书、隋唐写经等展品,诉说汉字流变。距今4000多年的“フ”宽带纹彩陶钵,是此次展览中历史最悠久的展品,陶钵口上刻下的“フ”符号可能是汉字的前身,闪烁着先民智慧的火花,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位于展览入口处“C位”的15块刻石,选自明代肃王本《淳化阁帖》刻石,全套共142块,是现存年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这套展品宛如一座碑林,展现出张芝的龙蛇飞动、索靖的银钩虿尾、王義之的中和遒逸、王献之的豪迈纵横,勾勒出中国书法名家图谱。
“绘塑同光”部分主要陈列画像砖、陶俑、木俑、彩塑、临摹壁画等与绘画、雕塑相关的展品。其中,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律动着原始美学的生命力;汉代木俑的古拙造型舞动着鲜活的张力。
展览还精选了多幅吴作人、靳尚谊、常沙娜等前辈大师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
该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展厅举行。其中,“绘塑同光”部分呈现在三层13—17号厅,持续至6月3日;“书刻同辉”部分呈现在五层19—21号厅,持续至8月17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本报记者 安旭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