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宁杰
本报讯 项王公园里,湖州方志馆下,曲径通幽处,一道拱门连接古今:一侧是霸王举鼎水墨壁画和《登广武古战场怀古》题壁诗,另一侧却是智能取纸机、电子显示屏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的城市公厕……“要不是门口贴着‘公共厕所’的灯牌,我们都以为到了景区展览馆。”3月10日下午,“误入”项王公园公厕的苏州游客陈女士笑着说。
“把这儿当景点的人可不少。去年7月整体改造后,项王公园公厕就成了网红打卡点。”说起近8个月来收获的如潮好评,已经在这间公厕工作10年的保洁员邵晓菊神情里是止不住的自豪,“为了让环境保持清新,除了做到一客一打扫,每天我还会给公厕喷两次‘香水’,好多人都夸比自己家的厕所还干净!”
出门在外,最怕遇到“如厕难”,好不容易找到公厕,却又担心环境脏乱“难如厕”。在各地文旅市场持续增长的当下,小小公厕已经成为市民游客感知城市文明的重要颗粒度。“仅去年1至10月,我们直管的116座公厕的日均接待如厕人数已经突破4万人次,国庆假期期间更是高达4.83万人次。如此高的使用频率下,不少人还自发在网上发帖点赞。”市建设局市容环卫中心介绍。
自2023年《全省城市“美丽公厕”评价标准》发布以来,我市以“席地而坐”城市管理品牌建设为契机,按年度分批次在中心城区对60座老旧公厕开展改造,在坚持外观“一公厕一设计”的基础上,在公厕内部统一植入第三卫生间、无障碍厕位、智能设施设备等,并通过“平台调度+现场巡回”方式实现公厕24小时保洁。“正因为做到了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平衡,如今‘抬脚就到、埋头就进’已经成为很多人在湖州外出如厕的真实写照。”市建设局市容环卫中心介绍,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46座。
被误认成幼儿园的蓝宝石公厕就是其中典型。因为临近中心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这里是中心城区最“忙”的公厕之一,只不过16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以及老旧破损的环境,也曾让它成为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去年,我市将它纳入改造名单后,就玩起了“空间魔术”——横向扩不了就向上“挖潜”,双层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让厕位从6个增加到了17个,外立面上更是绘满了蓝天白云、青山麦浪。
“湖州的公厕改造,不是大手笔打造百万豪厕,而是用‘民生需求+生态赋能+文化温度’三合一的配方,最大程度焕发边角地的大能量,让公厕成为城市里的文化展廊和街角花园。”市建设局市容环卫中心表示,将重点聚焦开放共享、适老适幼、降本增效等内容,持续提升湖州公厕的管理服务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