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廊坊日报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了关于“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他表示希望更多人关注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健康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让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成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这则建议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工人日报:“息屏24小时”,凝聚减少手机依赖共识
“息屏24小时”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形式上的“断舍离”,而更多在于唤醒全社会对“数字平衡”的共识。“数字平衡”理念,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强调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留个体的独立空间。此前,一位浙江省政协委员曾倡议“放下手机,从年夜饭开始”,如今“息屏24小时”的建议,同样是期望从具体场景和时段切入,作出更有标志性意义的改变。“息屏24小时”或可成为一项全民公益活动,每年设定固定日期,鼓励家庭共同参与,相关方面可通过组织社区运动会、亲子读书会、户外探索等,既填补离开屏幕后的“空白”,又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减少手机依赖,一个息屏日远远不够,还需全社会合力去改变。比如,家庭可约定无手机时段,企业可开发“防沉迷”工具辅助用户自律,学校可设计更多线下活动等。总之,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的实体支撑、家庭的以身作则、个人的克制意识,缺一不可。
南方日报:“息屏24小时”建议具有提醒意义
“息屏24小时”这个建议的真正价值在于,以一种具有仪式性的行为提醒人们适度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对使用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如果问问自己为啥一会儿不看手机就焦虑,就不难发现,手机使用行为中,有“刚需”的部分,如必要的工作联系、与家人进行情感联络等,由于害怕错过重要的、自己关心的信息,使得“息屏24小时”困难;也有无意义使用的部分,如漫无目的刷视频,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回过神来不仅眼睛酸涩,还因浪费了大量时间产生负罪感。
合理使用,说白了就是保留“刚需”的部分,减少无意义使用的部分。除了寻求现实替代活动,通过量化刷手机的机会成本、屏蔽非紧急通知、限制看手机次数等方式,都可以减少无意义使用。重要的是,要有“扬长避短”的意识,并迈出行动步伐。
湖南日报:“息屏24小时”,家长身教胜于言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往往将其作为安抚孩子的“神器”,这种做法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行为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迷于手机,那么要求孩子远离电子设备,就显得苍白无力。
“息屏24小时”是一种形象表达,并不是要完全抵制电子产品,而是要尽可能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降低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这一倡议并非强硬命令,而是一场充满理解与共情的约定。在践行过程中,家长不应只做规则的制定者,而应成为倾听者,与孩子探讨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想法。比如,邀请孩子参与讨论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功能以及替代活动等,让他们在被尊重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愉快地接受这一倡议。
此外,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体育运动等,吸引孩子参与其中,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加强对电子设备使用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