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开手机上的生活服务软件,可看到不少低价团购课,如0.99元书法国画课、1元声乐课、9.9元舞蹈班等,看似诱人,实则暗藏消费陷阱。不少消费者本想低价薅羊毛,却发现课程质量与预期不符,甚至被诱导办理了数千元的预付费年卡,之后遭遇维权难题。
一元体验课最后变数千元
今年2月,四川德阳的王女士从网上看到一家舞蹈培训机构推出团购低价体验课,198元低价体验套餐包括8次课,包含爵士等4类舞种,相当于原价的2.5折,十分划算。付款时,销售人员引导她在线下转账。
一周后王女士上课,却发现上1节课扣2次课时,相当于销两次卡,与宣传不符。协商时,销售人员又向她推销3000多元的年卡,称办卡后体验课免费。王女士报名后发现课程未按学员能力编排,零基础的和其他学员“混到一起上”,她要求退卡退费,遭到商家拒绝。商家称如果因为个人原因不能退费。目前王女士已向消协投诉,正在等待处理。
在某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记者以“团购课”“体验课”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800多条相关投诉,涉及团购课体验差、被诱导消费等问题。针对舞蹈、声乐等低价体验课种类,记者在北京探访多个商家发现,低价体验课质量参差不齐,办卡退费难是普遍现象,部分商家还在退费时改变价格计算方式。如在北京某舞蹈培训机构,负责人推销团课时介绍,新人特价团课有一个40节3500元的套餐,相当于87.5元一节。但后期不想上了要退费时,则要以课程优惠前的价格,也就是150元一节,把上过的课费用扣除后,再将剩余部分退给消费者,这意味着每节课消费者要损失60多元钱。
低价课不应等于低质课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令消费者反感的低价体验课,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本身课程内容质量和成本就不高,商家用低价进行推销,另一种是商家用低价来引流,结果消费者到店使用时发现存在种种限制条件和障碍,或者到店后被推销购买更多价格更高的课程。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概不退货,明显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属于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消费者可以主张这个条款无效。
而针对一些商家退卡退费时不以课程购买价格来扣除费用的行为,专家提醒,在交钱办卡时,消费者要特别注意,关于退费时改变价格计算方式这一点,合同里是否有专门写明,商家签订合同时是否有尽到提醒的义务。如果都没有,那么双方所签订的格式条款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作为低价课主要投放引流的各网络平台,专家建议,平台有责任加强入驻资格审核,发现违规培训机构也要及时进行限流和举报。此外,消费者如果在体验课结束后办理年卡套餐时,务必签订好协议合同,保存证据,以便维权。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