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朱玲燕:以文化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冯思家

  在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提起政协委员朱玲燕,村民们无不称赞:“她不仅是我们的文艺村长,更是乡村振兴的引路人。”作为少数民族委员和文化特派员,朱玲燕发挥自身优势,以文化赋能发展,用艺术激活乡愁,在履职尽责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朱玲燕眼中,乡村的破旧老屋、废弃农具皆是文化瑰宝。她租赁永红村闲置老宅,投资700余万元打造画外艺术空间,将贵州老家的铁锅“顶罐”化作迎宾茶具,用旧房基石块砌成艺术墙,让木桶、绣片等老物件讲述乡愁故事。自2023年试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超3000人,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特产、文创产品,昔日“空心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永红村白坟墩遗址的黑陶技艺,曾因市场狭窄濒临失传。朱玲燕牵头成立“共富工坊”,邀请陶艺名师傅元龙开设技能培训班,指导村民将黑陶与实用性结合,开发果盘、绿植容器等新品。在她牵线搭桥下,传统文化技能培训班开到了永红村。如今,越来越多的妇女来到永红共富工坊,学习黑陶技艺。今年,她还计划联合村合作社创办文创空间,并创作以白坟墩传说为原型的舞台剧,让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朱玲燕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头。她创建“同心共富”公益品牌,带领团队为福利院、敬老院送温暖,累计捐赠23万元;她通过项目路演争取资金20万元,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她说:“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暖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朱玲燕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积极履行职责,建言献策。她借助民族同心委员工作室、“凤桃夜话”等履职平台,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身边村民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诉求,累计收集关于乡村道路维修、村民就业等各类建议100余条。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以艺术激发乡村活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朱玲燕介绍,随着画外艺术空间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周边农户的蔬果、土鸡等土特产通过空间渠道打开销路,带动村民增收。接下来,她计划整合陶艺、花卉、采摘等资源,打通产销闭环,让艺术空间成为乡村振兴的“立体展厅”。

  从政协委员到文化特派员,朱玲燕扎根永红村,用村歌《花开永红》传唱乡情,以画外艺术空间激活乡村资源。她以文化为纽带,探索乡村振兴路径。“乡村振兴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深挖文化底蕴,乡村才能留住人、吸引人。”朱玲燕说。如今,永红村的蜕变印证了她的信念——文化,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力量。

  【委员名片】

  朱玲燕,嘉兴市南湖区政协委员、区首届“五一劳动模范”、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十佳职工文体领军人物、嘉兴壹禾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画外艺术空间创始人、嘉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永红村文艺村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朱玲燕:以文化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