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从一城山水到携手同兴

转自:河北日报

承德与京津在生态、产业、交通、就业等多个领域协同共进

从一城山水到携手同兴

本报记者 陈宝云

近年来,承德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与北京、天津在生态、产业、交通、就业等多个领域协同共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中加快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生态筑基

一泓清水润京津

2月26日,承德市环境监控中心水质采样室工作人员宋民强来到双桥区上二道河子武烈河断面,凿开10厘米厚的冰层,清理掉上层冰碴儿,将规定深度的河水小心翼翼地灌进瓶内,进行冬季水质监测。

“武烈河共设国省考断面2个,分别为上二道河子大桥断面和磷矿上游断面,水质采样是我们守护碧水的第一步。”宋民强说。

河北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承担着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

做好“水”文章,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承德积极推进建立流域联防联建联治机制,实现流域上下游协同共管模式,加强与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天津市蓟州区以及张家口市的深度协作,开展“京津冀执法一体化合作工作机制”河北省行政执法试点。去年以来,组织开展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席会议18次,联合巡查检查19次,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河湖管护水平不断提高,2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一泓清水润京津。

去年,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承德积极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7家企业完成环保绩效创A,空气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实施“三北”工程六期、北方防沙带、光伏治沙等生态工程,该市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03%,是华北最绿的地区。

加快生态价值成果转化。坚持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在生态补偿机制、降碳产品开发、排污权市场交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等领域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降碳产品核证机构。

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用生态赋能发展,重点培育文旅康养、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等6个主导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全市装机规模达2300万千瓦,抽水蓄能并网、在建、获批总规模达1000万千瓦,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抽水蓄能项目集群。建成承德北、围场牌楼等6个500千伏输变电站和3条500千伏电力输送通道,风光电输送能力达1800万千瓦,初步形成资源利用、装备制造、能源应用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

产业焕新

创新链上育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怀丰产业园的丰宁宏亭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经过投料、冲压、成型、铆焊、压弯等环节,一套套车架陆续下线,准备装车运往主机厂。

宏亭公司是一家生产商用汽车车架总成、覆盖件及装配件的制造企业,原来厂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西开发区。2017年,丰宁满族自治县与怀柔区携手建设怀丰产业园,宏亭公司作为首批整体外迁企业落户丰宁。

“丰宁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宏亭公司总经理李彦强说,今年,公司预计实现车架总成产销15万台套,营业收入3.5亿元。

近年来,丰宁经济开发区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机遇,通过共建园、园中园等模式,高标准打造怀丰产业园、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京北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园四大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主平台,已引进20家北京企业落户,其中19家投产运营。

“去年,我们通过与北京、天津顶尖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大力培育科研团队,投入研发资金8.41亿元,获得专利技术260项,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41项,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余个,为产品迭代升级注入强大动力。”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雪原说。

近年来,承德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积极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作新图景,制定产业链招商手册,组建政企招商联合体。去年,承德与京津签订协议73项,新增合作项目72个,总投资595.25亿元。

持续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承德协同中心、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承德中心作用,与京津共建河北省等离子技术创新中心、现代化基质技术创新中心、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研发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承德落地转化。

去年,承德柔性引进京津冀专家32名,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26.54亿元。该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30家,高新技术企业逾300家。

民生同频

幸福圈里享红利

“我们中心设有长者公寓、休闲旅居、康复医院等多个功能区,各类床位461张。运营一年来,服务京籍老人近400人次。”承德寿康康养中心运营经理徐海峰说,为吸引京津老人来养老,承德组织养老机构赴京津参加“走进津南”等活动,极大提升该中心在京津养老市场知名度。

近年来,承德面向京津加快布局养老产业,着力打造“老有所乐”的旅游胜地、“老有良医”的康养宝地、“老有颐养”的京畿福地,使“京津康养地、旅居在承德”品牌更加响亮。编制全市医养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广泛开展京津冀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等相关标准互认,50家医养结合机构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构建便捷优质的跨城养老服务体系。

去年,承德实施环京津高质量发展养老示范项目8个、省重点康养项目85个,128家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吸引6.3万名京津老年人来承德养老。

承德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秀丽,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巨大优势。该市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主动对接京津旅游市场,深化与京津合作,一体推进景区景点改造升级、“温泉+”项目攻坚突破、全域全季旅游业态场景创新,培育阿那亚金山岭、热河山谷等多个高品质业态场景,不断提升“皇家避暑地·热河温泉城”品牌知名度,持续擦亮“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金字招牌。去年,承德接待游客9327万人次,实现游客消费11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7.7%。

交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官”。承德不断加强与京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拉近与京津的时空距离。京沈高铁的开通,让承德正式融入北京“一小时经济圈”。“以前去北京办事,坐汽车要花费3个小时,现在坐高铁,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经常往返京承两地的承德市民赵培说。

除了高铁,承德的高速公路网络也日益完善。京承高速、承平高速、承唐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与京津的高速公路实现无缝对接。

不仅如此,承德还致力于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升级“环城路”“过境路”,形成顺畅衔接市、县、乡、村的路网体系。截至去年底,该市公路通车里程逾2万公里,居全省前列。其中,高速公路759公里,“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基本形成,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数量不断增加。

“高水平的教育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会加快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承德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近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孔磊在承德市东园林小学参观交流时表示,今后两所学校将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更加深入开展合作交流,实现共赢。

近年来,承德通过多种形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该市中小学幼儿园与京津74所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关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承德与京津持续加强对接合作,促进教育、医疗等领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从一城山水到携手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