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编者按:
在工业发展浪潮中,嘉兴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制造业版图。
2024年,嘉兴成功跻身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这无疑是这座城市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截至目前,我市已获得中央专项资金1.5亿元,全市20个试点项目实现100%启动,累计完成投资137.16亿元,整体投资进度达58%。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嘉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围绕“新型技改试点、设备更新、‘两化’改造、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深入践行“大”技改理念的生动实践。
即日起,南湖晚报联合市经信局共同推出“走进嘉兴新技改 探寻发展新动能”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进试点项目现场,探寻其背后的创新密码与发展动力,见证嘉兴制造业在新型技术改造之路上的精彩蝶变。
N晚报记者 孔嘉敏 通讯员 崔 啸
在嘉兴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新技改的浪潮汹涌澎湃,而每一个技改项目都像是跳跃的一朵浪花。首期,我们将一同走进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建16Gwh锂离子电池电芯和模组生产项目”现场,沉浸式感受新技改的魅力。
新能源赛道的“嘉兴速度”
在锂电池行业群雄逐鹿的当下,兰钧新能源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跑出了令人瞩目的超级速度。
2020年,兰钧新能源正式落户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连续投资3个项目,累计投资额超190亿元。“扩建16Gwh锂离子电池电芯和模组生产项目”正是该公司二期项目的扩建项目,不仅投资额高达2亿元,更通过引进和升级搅拌机、涂布机、锅炉等智能化生产设备,显著提升了工艺水平和生产自动化程度。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自动化生产线正进行最后的联调测试。“预计到今年6月,整个扩建工程便可圆满完成,顺利实现投产!”兰钧新能源首席运营官石江珠满怀信心地说。值得一提的是,二期项目签约后仅215天,兰钧新能源便迅速启动了此次扩建计划,并成功建立起2GWh锂离子电池模组pack生产线。
“这场改造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石江珠介绍,预计经过此次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将提升20%,运营成本下降15%,物料成本降低2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5%,产品不良率减少10%,服务型制造收入综合提升至28%。
如今,兰钧新能源布局的产能矩阵在嘉善全面铺开,充分展现了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实力和转型决心。“这也是我们历年来投资力度最大、节奏最密集的一次。”石江珠说。
据悉,自2022年6月一期项目通线以来,兰钧新能源项目累计产值超120亿元。预计三期项目建成后,兰钧新能源嘉善基地将具备年产79GWh锂离子电池电芯及模组的生产能力。这个新能源产业链主型项目,依旧在“嘉”速推进。
政策赋能的“嘉兴样本”
兰钧新能源的新技改蝶变,是嘉兴“制造+服务”双轮驱动的典型案例。这个新技改试点项目,不仅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政府组建的 “专家服务团”更是提供全流程辅导。“项目申报期间,政府给予我们专业指导,这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吃下‘定心丸’。”石江珠坦言。
兰钧新能源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嘉兴扎根生长,正是源于这样的高效协同模式。就拿一期项目而言,2021年1月成功供地,3月打下第一桩,10月一号厂房结顶验收,12月研发楼提前结顶,最终在2022年6月实现了项目通线。
兰钧新能源的创新实践,只是嘉兴新技改的一隅。在秀洲,雅莹集团加强了牦牛绒、桑蚕丝、羊绒“三宝”原材料基地建设,雅莹中华服饰文化创意研学楼、雅莹书院楼也完成了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在桐乡,新凤鸣工业互联网平台“凤平台”已正式接入DeepSeek模型,加速打造专属化纤工业的大模型应用——纤智美,通过“喂养、训练”,让数据说话,让AI解读报表、预测趋势、优化策略,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这些散布在嘉禾大地的新技改样本,共同勾勒出嘉兴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壮美画卷。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新技改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性重塑。”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设备更新+工艺革新+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的组合拳持续发力,我市通过实施“两化”改造,全方位提升智改数转网联水平。2024年,嘉兴数字化水平3.0及以上的企业数量全省第一,数字化水平2.0的企业数量全省第二,数据和业务集成率全省第一,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仓储物流数字化率全省第一,工业装备数控化率全省第三。
【记者手记】
从“制造”到“智造”,从“汗水”到“智慧”,嘉兴正以新技改重塑产业基因。
当兰钧新能源的锂离子电池点亮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当新凤鸣自主开发的互联网平台正式接入DeepSeek模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蜕变,更是一座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追求。
这场永不停歇的产业变革,正在书写属于嘉兴的“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