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近来,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两只“蠢萌蠢萌”的结界兽也跟着火了。个头不大、长相可爱,有眼尖的观众发现,这两位“活宝”原型来自三星堆文物。在看似天马行空的神话世界里,不少古老的文物悄悄“复活”了。
鲜活生动的现实,折射文化之“火”、文物之“活”。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其中,“让文物活起来”正式写入法律。让“高冷”的文物变得鲜活可感、让厚重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是一种民生需求,也是一个发展课题。
无论是爆款大片中的鲜活人物,还是文创产品中的创意文物,吸引粉丝的不仅是精致可爱的造型,更有蕴含其中的深邃文化内涵。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收藏于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藏在深闺人未识”。“藏”的目的在于保护,但保护文物,并不是要让它们与世隔绝、独自美丽,而是为了传承,让它们走进更多人的精神世界。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老街区人山人海,也说明越来越多有文化、有内涵的藏品、古建筑逐渐走出“深闺”,收获“知音”。
文物更立体,文化更“出圈”。让文物“活”得精彩、“火”出流量,讲好故事很重要。人们期待文物好看、好玩,也期待文化能助推产业发展、擦亮城市名片。众望之下,文物不仅要有看头,还要有说头。好故事怎么讲?注重产品创新性,故事才不跑题;多站在观众视角来讲,故事才有意思;呈现方式立体化,故事才有沉浸感。不久前,文物中的“明星”——击鼓说唱俑,在舞台上“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原创舞台剧《盛世欢歌》,以汉代击鼓说唱俑为主角,融合话剧、音乐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再现汉代俳优的命运起伏。让文物“娓娓道来”,让文化魅力直抵人心,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自然顺理成章。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通过VR技术跟随青铜大立人俯瞰鸭子河畔的三星堆遗址;在线上打开敦煌“数字藏经洞”,毫米级高精度地观察文物……和国宝交流,与古人对话,我们拾起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文化的自信。更深入一些、更智慧一些,在文物活化利用的大命题中,科技、旅游、艺术纷纷加入,有了成百上千种表达方式,传统文化正在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更多人日用而不觉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