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典源】唐·魏徵《隋书》:然帝犹委政辅臣杨遵彦,弥缝其阙,故时议者窃云,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释义】形容皇帝昏庸无能或年幼无知,不理朝政,但由于有敬业大臣的辅政,政治却是清明的。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执政后期,居功自傲,肆行无忌,滥杀无辜。朝中政务全权交给丞相杨愔办理,杨愔洁身自律,改革旧制,把朝廷的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促进了胡汉的融合,从而出现了难得的政治清明现象。
早先,杨愔投奔高欢时,高欢正率大军攻打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久攻不下,高欢命杨愔写了一篇祭文祷告天地。在祷告仪式上,杨愔刚宣读完祭文,便传来了邺城被攻破的消息。高欢十分高兴,任命杨愔为大行台右丞。从此国家大计、军国大事、通告檄文都由杨愔执笔。
北齐建立后,高欢的次子高洋登基为帝,任命杨愔为丞相。皇太子高殷自幼性情温和,性格开朗,而且礼贤下士,勤奋好学,为此高洋曾嫌他过于软弱,因他的母亲是汉族的李氏,所以高洋说他有汉人的儒雅气质,却没有鲜卑人横刀立马的君王气概,想把他废掉。高洋多次在酒宴上说:“太子性格懦弱,江山社稷事大,应当传位给高演。”杨愔劝高洋说:“太子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他的地位不容动摇。皇上三杯酒下肚,就说要传位给弟弟高演,这样会使群臣怀有二心,一旦形成朝廷的派系之争,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之中。”从此高洋不再提起让高演继位之事。
高洋在立国初期,十分勤政。到了晚年,性情暴虐,动辄杀戮大臣,致使朝野人心惶惶。由于他无心朝政,把政事全权委托给杨愔,杨愔尽职尽责,日夜操劳,弥补高洋的过错。高洋终因嗜酒成性而奄奄一息,临死前,升杨愔为开封王,让他辅佐少帝高殷。
当时,高洋的六弟高演、九弟高湛身为皇叔,威望很高,对高殷的帝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防止篡位之事的发生,架空二王,削弱高演和高湛的权势,杨愔提议将二王外放为刺史。不想这一消息被泄露出去,二王决定先下手为强。将杨愔捉住后,拳杖交加,一只眼珠被打出眼眶,后被斩首。
皇太后知道后,担心杀戮忠臣难服人心,杨愔在漳河畔的陵区下葬时,她亲临现场哀悼,并用金子做了一只眼睛,亲自安放在杨愔的眼眶里。
(摘自《邯郸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