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阳光何时返岗?医生建议“春捂秋冻”

转自:上观新闻

今天进入“惊蛰”节气

意味着天气转暖

开始出现春雷

原本冬眠或潜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惊蛰”节气上海属于

冬末春初季节转换时节↓↓

昨夜今晨本市大部出现弱的降水。今天白天阴到多云为主,降水微弱,影响有限。早间全市最低气温在4~7℃之间。白天最高气温和昨日相仿,普遍在8℃上下,徐家汇站8.4℃。加上北到西北风风力较大,今天的体感偏阴冷。

明天上午阴到多云为主,局部地区有短时小雨,下午雨止转多云到阴。久违的阳光下午也许会“崭露头角”,大家可以小小期待一下。全天温差较小,在6~11℃之间。偏北风4~5级阵风6级,沿江沿海地区5级阵风6—7级。相对湿度90%—50%。体感还是偏阴冷。

全国天气

5~7日,西藏东部、西北地区、河北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

9—10日,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

上海天气

周五和双休日,上海以多云或阴的天气为主,阳光出勤率增加,气温逐日回升,最低气温在5~6℃,最高气温在11~14℃之间。下周初暖湿气流再度活跃起来,新一轮阴雨天气回归。气温上升的趋势保持,也释放着春天将至的信号。提醒大家关注最新天气预报信息,合理安排生活及出行。

来到惊蛰节气,也标志着仲春时节的正式开启。中医专家提醒,这一时期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增多,是养生防病的关键时期,需特别注重调肝养肝、顾护阳气。此时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所谓“春捂”,并非盲目保暖,而是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适时、适度地增减衣物。中医理论认为,春季阳气初生,人体与自然相应,适当“捂”有助于保护体内阳气,防止寒气侵袭,避免感冒、咳嗽等春季常见疾病的发生。

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袁莉妮建议,不要急于脱下厚重冬装,出门时尽量携带马甲背心,以防气温骤降。同时,即使天气回暖出汗,也不要立即脱下衣物,以免受凉,特别是要保护好脚踝,防止寒风侵袭。

春天时节,人们常会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袁莉妮医师解释,这是因为气温回暖,人体血管舒张,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所致。然而,过多的睡眠并不能顺应春季特性,反而会抑制阳气升发,使人越睡越困。因此,她建议应适当早起,到郊外远足、踏青,适当锻炼,以升发阳气,缓解春困。比如,可以去公园散步、晒太阳,活动一下身体,这样有助于抑制春困,提升精神状态。

在饮食方面,惊蛰时节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袁莉妮医师推荐,此时可以多食用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大枣、山药等。

同时,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因为梨性寒味甘,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且富含果酸、铁质、维生素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素体脾胃虚寒的人不可过量食用。此外,还应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莴笋、香椿、茼蒿等。在饮食上要少酸涩、油腻、辛辣、刺激,忌酒及伤肝食物,如腌、熏的食物以及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等。

惊蛰时节是养生防病的关键时期,遵循中医的养生原则,适当“春捂”,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有助于我们顺应春季特性,保持身体健康。让我们在这个春天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日子。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陈露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阳光何时返岗?医生建议“春捂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