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思想家)
只有打破产业链供应链地域边界和产业边界,推动产业间和企业间各类创新要素动态优化组合,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可控能力。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先天具有跨区域(跨市跨省跨国)链接的特性,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治理目标,极易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在特定区域内部循环从而陷入“区域隔离”。
世界贸易组织2023年度报告认为,部分国家以“关切国家安全风险”为由,频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台禁令,导致世界贸易开始沿着地缘政治方向进行重新调整,这一迹象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尤其明显。伴随地缘政治紧张、区域发展不平等加剧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贸易流动的碎片化迹象已经开始显现,相同地缘政治集团间的货物贸易流动增长速度比不同地缘政治集团间的贸易流动增速快4%—6%。全球经济的开放性和可预测性遭遇挑战,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可能导致世界经济的分裂。国际社会亟须凝聚共识,通过“再全球化”政策措施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多边治理。
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链长制的27个省份中,湖南、浙江、黑龙江、河南、江西等18省都已明确了重点发展产业链(截至2024年11月)。其中,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出现频次较多,重合度极高,容易导致同一产业在多地“低水平重复”和“区域隔离”现象,造成地方保护主义抬头。
一些地方特别是市一级在制定产业链规划时,没有站在跨区域视角去统筹谋划,也没有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与配套能力,过于追求在区域内部实现产业链布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规划、招商、建设,致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进一步分散,产生了产业链本土化、本地化的错误导向,建成的产业链条看似完整,实则是“小而全”的内部小循环,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优质产品品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只有打破产业链供应链地域边界和产业边界,推动产业间和企业间各类创新要素动态优化组合,才能推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信息链相互交流、相互支撑,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可控能力。
链长制是以产业链内龙头企业为链主,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为链长,并以此为抓手贯通产业链内上下游的一种制度创新。链长制概念最早出现于2017年湖南长沙市的政府文件中,浙江于2019年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链长制。截至2024年11月,初步统计共有29个省市实施了链长制相关政策措施。然而,产业链仅仅只是理解产业组织的一个视角,事实上可能产业生态才是更符合产业内外各市场主体复杂竞争与合作态势的恰当视角。
政府运用“有形之手”采取链长链主式治理时,极易侵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忽视市场经济规律,在产业链管理和治理过程中无限放大和延伸政府作用。政府本身就缺乏市场敏感性,且政府官员和领导人并不是全知全能,却要以地方产业链链长身份主导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成为链主,难免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政府行政干预“缺位、越位、错位”,陷入“全能型政府陷阱”。从实际来看,链长制的产生与推广短期内在复工复产和稳产保供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在聚焦国家战略、破解技术瓶颈、填补产业共性技术缺口等方面作用成效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时代技术进步与产业变革的要求。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