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西海全媒体记者 吕锦武)目前,覆盖海东市95个乡镇、1587个行政村、125万农村人口的农村供水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农村集中供水率99.83%,自来水普及率99.58%,打通了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十四五”以来,海东市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增发国债等资金8.29亿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23项,完成投资5.71亿元,受益人口达133万人,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3月18日,记者前往乐都区李家乡合尔红村,自来水管通到了家家户户的家门口或庭院里。“现在,自来水管网改造了,净水厂也建起来了,每户还安装了智能水表,能实时掌握自家的用水量,吃水用水既方便又安全。”村民蒲海春说。
李家乡政府主管水利的负责人马才旦介绍,2003年李家乡实施下北山5乡人畜饮水工程,自来水管道至今使用20多年,年久失修,管道老化,出现跑冒滴漏现象,造成季节性断水。为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用水,2023年乐都区实施李家乡等下北山5乡农村人饮提质增效工程,建立起一体化的城乡供水网络系统,实现城乡联网供水,水资源共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水质安全,确保在枯水期群众有饮用水,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资源。
“去年以来,乐都区水务局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配置水资源、提升饮水安全,通过积极争取各类资金4951.7万元,实施了农村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应急保供水、中坝—高庙引调水工程等项目10个,新建、维修各类管道130.2公里,蓄水池24座,更换4个水厂净化设备,解决了人饮管网老化、水量不足等问题,推动人饮供水提质增效,逐步让群众从‘喝上水’向‘喝好水’转变。”乐都区水务局节约用水服务中心主任冶正华说。
海东市水务局综合科科长柴东介绍,近年来,海东市结合农村供水网络实际,通过“扩大管网延伸供水工程、新建一批小型供水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工程和管网”等措施,促进农村供水“换档升级”,已建或在建农村供水水厂27座,近72万人实现规模化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