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单烁
2025年3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内,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41家单位携273个核心岗位亮相“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上海站,现场达成初步意向的105名人才中,硕博比例高达97%。
这场以医药卫生与大健康为主题的专场活动,不仅刷新了山东跨区域引才的精度纪录,更折射出近年来山东以人才链对接产业链、以生态升级激活创新力的深层变革。从黄浦江畔的精准对接,到齐鲁大地的创新实践,山东正以“直通车”为纽带,铺就一条人才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路子。
从“产业靶向”到“生态重构”
山东的引才逻辑已从早期的“广撒网”转向“深耕作”。此次上海站活动瞄准医药卫生领域,正是基于对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敏锐洞察。活动现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的“助鲁博士服务团”,将人才交流从单次招聘延伸至长期产学研合作,实现了“引进一人、带动一链”的链式效应。这种转变背后,是山东对全省产业布局的深度校准——根据《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医药健康被列为重点攻坚领域,2025年全省计划新增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领军人才50名、青年科技人才2000名。
近年来,“直通车”的轨迹清晰印证了这一战略。2025年初,淄博市在山东理工大学举办的专场活动中,专设“重大项目专区”与“专精特新企业专区”,吸引2699名毕业生现场投递简历,其中535名硕士生选择投身“鲁油鲁炼”等百亿级项目;菏泽市则创新推出“市县联动+代招服务”模式,通过单县与广西大学的定向对接,将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县域特色产业需求直送高校。
这一系列动作,与山东省“四链融合”战略形成呼应:通过绘制产业链人才图谱、建立紧缺人才目录,山东已实现85%的引才活动与20条重点产业链直接挂钩。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服务生态的重构。在上海站活动现场,博士后招聘专区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涵盖科研启动资金申报、家属随迁政策解读等全周期保障;淄博专场引入“VR实景体验”技术,让求职者“沉浸式”考察企业园区,线上直播带岗突破1万人次观看。这些创新绝非偶然——2025年山东启动“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明确提出构建“政策可视、服务可感、成长可期”的人才生态,仅博士后支持体系就释放5300个岗位,科研经费投入同比增加28%。
从“政策洼地”到“制度高地”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制度创新的竞争。山东近年来的实践,正将这一认知转化为可复制的制度成果。在上海交大的政策宣讲会上,一份《山东省重点人才政策清单》引发关注:对引进的医学领军人才,山东不仅提供最高500万元科研资助,更创新“双聘制”允许人才在高校、医院同步任职;对青年博士,则推出“举荐制”“破格晋升通道”等突破性举措。
这种“政策工具箱”的持续丰富,源自山东对人才痛点的精准把脉。
制度创新的辐射效应已在多地显现。青岛市建立“以才引才”激励机制,用人单位成功推荐高层次人才可获最高50万元奖励;菏泽市将人才工作纳入县域高质量发展考核,对引才成效突出的县区增加10%的财政专项支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评价体系的革新——山东省农科院推行“成果导向”评价机制,90后博士王成鹏因攻克特色作物育种难题,三年内从助理研究员破格晋升为副高级职称,成为“非论文指标”改革受益者的典型。
这种制度创新的底气,源于山东对人才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2025年,山东在全国率先推出“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培育计划,将高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同等纳入泰山学者支持范畴;在博士后培养领域,首创“校企双导师制”,让潍柴、浪潮等企业的技术专家与高校教授联合指导攻关。
山东省人社厅在2025年“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中明确要求,“建立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双向发力”。这种产才共育的理念,使得山东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近千家,累计招收博士后15000余人,在站博士后数量突破6000人,博士后平台数量和年度招收数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当上海站的医学精英们签下意向书时,一场更大范围的人才革命正在齐鲁大地铺展。从黄海之滨的博士后国际创业园,到鲁西平原的县域人才试点,山东用“直通车”的迭代升级诠释着一个真理:引才的至高境界,不是被动等待选择,而是主动创造价值。
当政策诚意、产业潜力与生态活力交织共振,山东正在书写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齐鲁范式”,而这或许是那97%的硕博人才“用脚投票”的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