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一个千亿级产业链,正从闵行这儿发动!

转自:上观新闻

夜幕降临,走进虹桥前湾片区,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全球研发中心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正紧盯屏幕上的分子结构模型,讨论着下一代抗肿瘤药物的优化方案。窗外,一排共享单车整齐停放在新规划的停车点,解决了此前困扰员工的早晚通勤难题。“这里的服务团队,连‘最后一公里’都替我们考虑到了。”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赵磊感慨道。

这一幕,正是大虹桥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从蓝图迈向“实景”的小小缩影。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在这里正以惊人的速度集聚:信达生物、正大天晴、威高集团、云南白药等10余家龙头企业落地,总投资额近200亿元。四年时间,一条涵盖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形。更让人欣喜的是,不久的将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生物医药产值将突破千亿。

这片热土如何吸引巨头“筑巢”?企业与政府如何携手破解发展痛点?记者深入探访,了解背后的“闵行速度”。

从“实验室焦虑”到全球研发引擎

2024年8月,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KRAS G12C抑制剂获批上市,这款抗癌药填补了国内40年空白。鲜为人知的是,其诞生地——信达全球研发中心的选址曾让管理层陷入纠结。

“江苏有成熟的生产基地,浙江具备成本优势,但上海大虹桥的国际化基因和产业生态无可替代。”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2020年集团决定将研发总部落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时,也曾有疑虑:交通配套尚未完善,人才招聘成本高,周边产业链是否成熟?关键时刻,闵行区高效的“服务清单”打消了顾虑:从政策精准解读到前瞻性产业规划,从区域集群协作到国际化资源整合,每一项承诺直击企业痛点。

真正让信达生物感受到“闵行温度”的,是一场不久前关于共享单车的“微改造”。研发中心投用后,员工至最近地铁站需要很长时间,周边公交站点也不多,出行不方便。得知这一需求,南虹桥集团生物医药事业部立即行动。通过协调交通部门、属地街道和共享单车企业,仅用两周便在园区周边增设停车点,同步优化公交线路。“这不是简单的交通问题,而是真心留住人才的关键。”南虹桥集团生物医药事业部工作人员说。

如今,这座总投资15亿元的研发中心已成为信达全球化战略的核心。科研人员在此攻关肿瘤、代谢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其中不少海归专家带来国际前沿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信达已确定将部分1类新药产品落地到上海进行研发、申报上市、落地转化。未来,集团将根据管线研发推进情况和市场情况,将细胞治疗管线产品逐步转移落地上海,并在上海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

信达计划到2027年,将实现多个产品全球市场获批,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到2030年,信达将有超20个品种上市,包括至少两款FIC药物(同类首创药物)全球上市,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公司。

链主企业的“长三角雄心”

毗邻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威高云行智创园即将在今年5月开园。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威高集团将长三角总部设于此,背后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转型。

“过去我们在威海‘埋头苦干’,现在必须‘抬头看天’,面向国际化。”威高云行智创园相关负责人朱峰坦言,国内医疗器械采购政策的变化,使得出海与创新成为必选题。

近年来面对市场环境变化,集团董事长陈林提出了在上海布局的战略思考,即推动集团研发、出海及增量业务的发展,之所以选择大虹桥,正是看中其战略规划、交通优势及生物医药产业地图的契合。

去年,威高集团成立了威高长三角集团,作为集团战略的一部分,负责包括长三角医疗器械、医疗商业和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园区内有15幢楼宇,长三角总部占据核心位置。集团将以虹桥前湾片区为支点,通过搭建研发、消费医疗、海外业务三大板块,力争2028年产值破百亿。”朱峰对集团未来满怀憧憬。他说,集团还将同步打造五大服务平台——孵化、资本、供应链管理、市场加速和人才培育,支持上下游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

然而,园区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施工阶段,威高发现市政水电接入与既有规划存在冲突,可能延误进度。“那段时间,我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了27次协调会。”朱峰坦言,企业发展中,最怕遇到“上热中温下冷”,但在闵行参加的每一次会议都感受到自上而下的热情,不管多大难度,都是奔着解决企业问题而来。最终,由南虹桥集团、华漕镇,以及区发改委、区建管委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专项小组,协调水务、电力、交通等部门现场办公,通过“分期验收”的创新方案破解难题。

2025年2月,随着最后一期验收完成,威高园区即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园区五大服务平台也将相继开启,孵化器已经吸引10多家企业,与威高上海研究院、骨科研发、电镜研发部门共同迁址落地园区,将共同成为研发创新的“新引擎”。

“我们不仅是企业,更要成为产业生态的构建者。”朱峰指着园区规划图表示,园区聚焦大外科、血液代谢、早筛早诊、消费医疗四大方向,已引入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医疗服务机构10余家落地大虹桥。未来,园区不仅提供一站式医疗器械专业服务,还通过探索智慧园区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从“架梁迎燕”到“香盛蜂临”

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功不可没。

2023年,南虹桥集团成立生物医药事业部。这个年轻团队的使命,是让大虹桥从“招商引资”转向“择商选资”,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在生物医药事业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份被翻旧的研究报告——《关于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的研究报告(初稿)》。该报告由事业部集体撰写,对当前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为地区产业引进、培育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进博会,事业部还通过精准招商,成功对接了25家涵盖多个细分行业的目标企业,包括医疗器械、医药保健、医疗诊断、医疗美容等。

同样,在生物医药事业部的会议室白板上,密密麻麻写着企业诉求和解决进度,每条诉求后面都标注责任人和截止时间。“我们要做企业的‘超级联系人’。”事业部工作人员说。正是这种“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企业”的理念,让闵行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过去我们‘架梁迎燕归’,现在‘香盛蜂自临’。”南虹桥集团董事长张雄如此形容产业变迁。如今,随着信达生物、正大天晴、威高、云南白药等一批生物医药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开工、投运,以及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逐步建成投运,在虹桥前湾,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的“实景图”正徐徐展开。

数据显示,2024年闵行区生物医药产值已突破300亿元。在毕马威发布的《2025年闵行区投资环境报告》中提到,闵行以南虹桥医药研发总部、“大零号湾”智慧医疗创新发展、浦江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三大功能区为引领,围绕“企业+项目”加快布局,生物医药重点企业技术突破取得重大进展。在以信达生物、威高国际等龙头引领下,创新药领域创新策源能力明显增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替代加速实现。

当政府服务从“管理者”转向“合伙人”,当企业创新从“单打独斗”变为“生态共赢”,或许正是千亿产业高地崛起的答案。

记者:戎长春

供稿:南虹桥集团

初审:陈怡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一个千亿级产业链,正从闵行这儿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