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鸟瞰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是世界上高原冰川的典型代表,是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原,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原(无人机拼接照片,2024年9月2日摄)。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认识。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冰川分布最广泛的地区,被誉为“亚洲水塔”。众多形态各异的冰川构成了雪域高原独特的壮美画卷。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新华社巴黎3月21日电 3月21日是首个世界冰川日。当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2025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警告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可持续活动正迅速改变被称为“天然水塔”的山区环境,威胁人类和无数生态系统所需的水资源。
这份报告指出,山区淡水约占全球淡水流量的60%,全球超过20亿人的饮用水、卫生和生计直接依赖山区水源。与此同时,山区对畜牧业、林业、旅游业和能源生产等行业至关重要,例如在安第斯国家,约85%的水力发电来自山区。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影响,全球各地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气候变化还使全球降雪量和规律发生变化,严重扰乱淡水流量依赖融雪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并增加了干旱和冰川湖溃决型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严峻的形势对全球山区居民造成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多达一半的山区乡村居民面临粮食危机。在更广范围上,冰川消融和降雪减少将影响全球三分之二的灌溉农业,并将对绝大多数人口产生深远影响。
报告强调,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危机,全球各国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政策协调和实地具体行动加强全球水资源安全。“无论居住在哪里,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仰赖山脉和冰川。但这些重要的‘天然水塔’正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说,“这份报告说明,我们迫切需要采取行动”。
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主导世界冰川日、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2025-2034)等活动,于20日至21日在巴黎举行头脑风暴会议、圆桌会议和平行论坛等,以促进科学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
据新华社兰州3月21日电(记者 张文静 胡伟杰)今年3月21日是首个世界冰川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于当日发布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
冰川是气候变化最敏感、最直接的信息载体,冰川编目就是对冰川资源进行普查。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曾于2002年、2014年分别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2023年,该院再次组织专业团队,实施以2020年为现状年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工作。
项目负责人康世昌研究员表示,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显示,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26%,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
该院副研究员郭万钦表示,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工作采用了空间与时间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光学卫星遥感数据,同时结合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经验和最新技术,构建了更加高效快捷的体系化冰川编目方法,使冰川编目得以在短期内快速完成。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同时还编制了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处于消亡状态的残余冰体,总数量达到约3万条,更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冰川的分布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