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兰州发布
甘肃省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智能诊断技术,已应用于国铁集团,每年节省成本近千万元;交通运输学院研发的多源交通大数据融合等技术,已惠及10余家设计院、物流企业,为甘肃及西部智能交通管理提供重要支撑……3月13日,兰州交通大学召开“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典型访谈会”,该校副校长陈喜春向记者分享了一系列成果,展示了学校在轨道交通装备自主检测和智能交通管理领域成果转化的案例。
陈喜春表示,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通过创新考核机制、构建技术经纪人体系以及深化校企合作协同模式,推动多项科研成果从大学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这些成果不仅突破了新的技术壁垒,还成为了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典范,彰显了兰州交通大学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新探索与新模式。
激活科研创新动力,破解“不会转”难题
“过去考核偏重论文,现在更看重成果能否落地,压力与动力并存。”兰州交通大学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伍忠东表示,为破解科研投入不足的难题,兰州交通大学推出“科研倍增计划”,建立“合格线-标准线-卓越线”三级绩效考核体系,将成果转化效能与科研人员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有效激发了科研团队的积极性。2024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额同比增长37.9%,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6.7%。
“这一改革不仅为高质量成果产出提供保障,更让科研目标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伍忠东说。
同时,学校针对科研人员“重研发、轻推广”的痛点,建立了“技术经纪人全周期陪伴”模式,构建了“学校-学院-科研团队”三级技术经纪人体系。由专业队伍对接市场需求,参与成果评估、商业谈判,搭建实验室到产业端的“关键桥梁”。
绩效改革让科研人员积极性倍增,而技术经纪人则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推广难题。机电工程学院和振兴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网孔式高阻尼弹性垫板”通过技术经纪人机制,快速匹配到企业,缩短了技术到产品的周期,现在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深圳、青岛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朔黄重载铁路。
以需求导向协同发展,促进成果产业化贯通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严天峰教授团队与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围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开发出“电力系统故障在线监测”等核心技术,并孵化出基于虚拟现实大空间(LBE)技术的沉浸式文化产品《寻星1340》,成为甘肃省数字化转型引领项目。近年来,学校深度融合行业头部企业,构建“一院N企”合作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定向攻关技术难题。
严天峰坦言,校企联合让技术从论文走向产品,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
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已与中国铁建、中国中车所属企业共建20余个联合科研机构,2024年高价值专利数量增长35%,破解了高价值专利少的困局。
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解决了,如何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就成了重中之重。
为此,兰州交通大学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枢纽,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双创孵化-产业落地”三位一体生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选拔、教育、使用全链条。
陈喜春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项目247个,其中10个获千万级融资。2024年,科技园入园企业总产值达3.5亿元。
随着一系列改革政策的相继落地,兰州交通大学正从“成果高产”迈向“转化高效”。兰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狄生奎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学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服务轨道交通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贡献,努力在教育强国、交通强国甘肃实践中彰显新作为,展现新担当。”(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卢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