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彤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2023级
清晨五点,东江上星星点点的渔船陆续泊岸,萦绕在西湖水面上的薄雾逐渐散开,老城区的街角已经飘起炊烟。这里是珠三角的珍贵一隅——惠民之州。
初升的朝阳漏泄春光,在熙熙攘攘的水东街里,有一股艾草的清香于巷弄间飘荡。艾粄是清明时节的应景美食,翠绿的粄皮包裹着豆沙或芝麻馅,咬一口,艾草的清香在唇齿间流转,是沁人心脾的早春风味。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丰富的纤维感唤醒了舌尖,软糯的粄皮让口腔如沐清风,这也是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转眼的工夫,街边的“阿嫲叫”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这名字的来头饶有风趣。古时候饭粝茹蔬,三饥两饱,馋嘴的孩子看到热腾腾的油锅,便都想凑前来闻闻油香,叫卖者为了不让孩子被热油溅伤,在下锅时对孩子说:“阿嫲叫,阿嫲叫!”调皮的孩子以为是妈妈喊他们回家吃饭了,就会急忙走开。久而久之,这道美食的名字便在口口相传中留存下来,如今已成为惠州人记忆中的味道。
看!阿婆支起了油锅,将和好的米浆舀进漏斗形状的铁勺中,油温要恰到好处,太高容易焦糊,太低又不够酥脆,然后轻轻滑入沸腾的油里。“阿嫲叫”在热油中翻滚,渐渐鼓起,表皮泛起金黄的色泽,像一轮轮小太阳。炸好的“阿嫲叫”金黄透亮,咬下去“咔嚓”作响,馅料的鲜美与酥脆的外皮在舌尖交织,外皮酥脆,内馅香醇,滚烫的汤汁在口中迸发,烫得人直吸气,却又舍不得停下,萝卜丝的汁水爽嫩清香,酥脆的饼皮齿颊生香,流连忘返。
漫步在东江边,水色山光,柳暗花明。正午时分,扭头看到饭店的老板娘正在准备“酿春”。乍一听这个名字,你可能又会感到好奇,素来听闻惠州人喜欢酿制食物,酿三宝、酿豆腐、酿糯米酒,怎的还会“酿春天”?实则不然。“春”在惠州话指的是蛋,只要是家畜下的蛋都叫“春”,“酿春”就是将新鲜的猪肉剁成蓉,加入虾米、香菇,裹进薄如蝉翼的鸭蛋黄里,然后倒入鲜甜的萝卜汤里慢慢煨熟,烹制时需要小火慢炖,才能保证鸭蛋圆润嫩白。这道菜盛行于父辈,以前的小孩过生辰,家里都会煮“酿春”给他吃,那时候有蛋有肉可谓是甘旨肥浓,同时饱满的蛋寓意着孩子能够幸福美满,丰衣足食,寄托了父母浓浓的爱意。
暮色四合时,大排档的灶火正旺。韭菜的清香、油条的酥香、蚬肉的鲜香在铁锅中翻腾,交织成一道味觉的交响曲。火焰蹿起的瞬间锁住了鲜味,韭菜翠绿欲滴,油条金黄酥脆,蚬肉饱满多汁。这道韭菜油条炒蚬肉,是惠州人最爱的下饭菜,韭菜的清香中和了蚬肉的腥味,油条的酥脆增添了口感层次,咸鲜适口。选料是这道菜的关键,细嫩的本地韭菜独有的浓郁,搭配当天从河里打捞上来的蚬肉,河鲜在舌尖绽放的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东江水的甘甜。
夜幕降临,浪静风恬,老城区的灯火次第亮起,西湖的水鸟们扑棱双翅归巢。这座传承百年风味的城市,晨炊星饭,月夜花朝,承载着惠州人的记忆与情感,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用人间美味诉说着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