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万敏
赣江之畔,蓝天白云与悠悠芳草,相互映衬;工业园区,绿色能源与传统产业,向“绿”前行;“鸿鹄28公里”生态舒适圈,多个公园广场串联,为市民呈现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红谷滩区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守护一片蓝天
清晨,在赣江市民公园、九龙湖公园、凤凰洲体育公园……随处可见市民锻炼的身影。
“跑步是高负荷运动,对空气质量是有要求的。”在赣江市民公园智慧健身跑道旁,正在运动的市民熊磊说,这几年红谷滩经济社会发展得很快的同时,环境保护举措也不断优化,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公共体育设施和环境绿化不断完善,在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环境中锻炼身体,别提多惬意了。
天蓝、水清、空气好,是广大群众对污染防治成果的真切体会。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红谷滩区以科学精准为指引,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一方面,红谷滩区持续强化扬尘污染精细化治理,深入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施工工地“6个百分百”标准,一律建立喷淋设施,采取湿法作业,实行上门清洗,从环保设施配置、日常施工环保管理等方面,严格督促施工单位特别是重点区域的重点项目施工单位落实好主体责任,确保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强化道路运输扬尘监督管理,加大重点路段巡查力度,对渣土车进行定时、定点、定段管控,严厉打击未核准车辆违规运输行为,从严处罚违反运输时间、未批先运、不按规定运行路线运输等行为。
此外,在强化城市道路保洁方面,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利用大型抑尘雾炮车和洒水车,巡回实施喷雾和洒水作业,遇不利气象条件,科学合理增加洒水或喷雾降尘次数,加强城市道路扬尘的管控。同时,红谷滩区通过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VOCs走航监测以及无人机巡飞等手段,精准溯源大气污染问题,为科学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红谷滩区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升,PM_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0%,优良率达到94.3%。”红谷滩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优良的生态环境,让红谷滩区成为“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的“加油站”,“新朋友”也纷纷来这里“打卡”。
呵护一泓碧水
红谷滩区不仅有蓝天白云,更有碧水清波。赣江穿境而过,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红谷滩区生态建设的生动注脚。
春日,漫步滨江月季园,葱茏的树木,娇艳的鲜花,与波光粼粼的江水相映生辉,构成一幅美丽的绿色生态画卷。“只要天气好,我都会带小孩到公园来玩,这里空气新鲜又清爽,而且美得很!”家住滨江月季园附近的周先生说。
近年来,红谷滩区全面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扎实开展“净水”行动,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4年,赣江干流红谷滩段多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其中,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红谷滩区坚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292个排污口的溯源和整治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污水直排。同时,持续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此外,红谷滩区还加大力度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通过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确保水体长治久清,让城市更加宜居。
“我们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联动工作机制,推动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检察监督有机衔接;与新建区签订河湖管理合作协议,推动跨区域河湖管理职责更加明确、沟通更加顺畅。”红谷滩区河湖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该区通过严格落实《红谷滩区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的实施意见》《河湖长制履职评价及述职规定(试行)》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前湖幸福河湖建设;对全区所有区级河湖体系中各属地乡级河(湖)长进行履职评价,从制度落实上压实河(湖)长主体责任,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河(湖)长把河湖长制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推动河湖管护长效化、常态化。
“近”享绿色福利
幸福在哪里?在诗和远方,更在“家门口”的小公园里。
沿着碟子湖大道一路往北走,原来杂乱无章的道路西侧,经过绿化提升改造后,变得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樱花公园、湖滨公园、会展路小游园点缀其间,让附近居民尽享绿色福利。
“以前想看樱花,要去别的地方看;现在看樱花方便了,就在‘家门口’。”丰和花园小区居民胡佳说,工作之余,她喜欢到樱花公园走走,感受春之气息,尽享春天的美好。
近年来,红谷滩区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盘活小、散、碎地块,完善社区小游园、小绿道建设,不断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涵养城市品位,为市民参与文娱活动、休闲游憩、健身锻炼提供好去处,实现家门口“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环境治理的需要,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红谷滩区在绿色转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生态智慧。一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发展,2024年新增新能源充电站73个。另一方面,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通过这些举措,红谷滩区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