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凝聚法治合力,答好文脉传承新考题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守护它们,不仅是文博人的使命,更需要法治力量的保驾护航。
铜镜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国家一级文物唐代海兽葡萄镜,是我国古代铜镜制作的一个高峰。2021年,在没有资质、专业知识及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张某擅自对文物进行除锈等处理,对文物本体和价值造成严重损害。洛阳市检察机关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张某被判承担修复费用并公开道歉。此案成为河南省首例可移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例,被最高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这起案件的意义不仅在于追责,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了“文物属于全民”的公益属性。
我了解到,洛阳市检察机关与文物部门等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文物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通过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机制,形成了“司法+行政”的立体保护网络。2023年以来,洛阳市检察机关办理文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0余起,从“孔子入周问礼碑”到战国古剑,从不可移动遗址到可移动珍品,司法利剑为千年古都的文化根脉筑牢了屏障。
此外,安阳市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大数据模型追诉文物犯罪漏犯28人,开封市检察机关依托公益诉讼助力完善千年繁塔的防灾预案。
文物安全是红线,更是生命线。检察机关要持续聚焦低级别文物、革命遗产的保护。2021年,我建议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落地,希望司法机关在保护红色水利遗产、城市街区等方面发力,助力破解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重古代、轻近现代”的失衡问题。
单兵作战难成气候,必须打好组合拳。洛阳市检察机关与文旅、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的“风险清单联查机制”很好。我建议推广“公益诉讼+行政执法+专家智库”模式,尤其在应对极端天气、消除火灾隐患方面,通过应急演练、物资储备等筑牢文物保护防线。
让公众从旁观者变成守护者。“甲骨文普及读物进课堂”“文物法规短视频大赛”,这些活动很好。我建议检察机关联合文博机构开展沉浸式普法,用“云展览”“数字藏品”等新载体吸引年轻群体。当每个人都能讲好文物故事,文化自信便有了最深厚的土壤。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成为文博界的顶流,是“四轮驱动”的结果:社会教育深化文化认同,古乐传承激活历史基因,文创开发连接现代生活,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
2025年,检察机关将启动“大运河沿线保护专项行动”,期待洛阳作为隋唐运河中心,在“拆真建假”整治、历史街区微改造中形成示范。
此外,我建议检察机关探索文物跨国追索协作机制,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交流,让更多文物回家,让中国智慧为全球文明保护提供方案。
(整理:本报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周晓东 黄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