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品牌观察官
“徐校监,我那60万的建校债券什么时候能退?”
“5年后还钱的传闻是否是真的?”
去年12月初,被誉为“香港私立学校黑马”、“最适合新来港人士的学校”,位于黄竹坑的一间国际中小学的门口,聚集了几十名记者和前来拉着横幅控诉的香港市民。
横幅上白纸黑子写着,“汉鼎校监,违背合约,学子受害”,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大字。
什么说是触目惊心呢?
因为这一场闹剧,再一次撕开了部分打着“教育”的旗号,疯狂收割家长的行业遮羞布。
如果有学校告诉你,想进入“国际学校”进行深度教育的话,就要花大几十万元换一张入场券,试问屏幕前的各位,会不会心动到立刻行动呢?
没接触过的网友,可能会认为这所学校在开什么“国际玩笑”,但是在国内,有一个片区,他们对这样的“入场券”感到习以为常。
这个片区就是号称“遍地是黄金”的香港。
超50名家长深受其害,金额超3000万
60万/份的“入学资格”,退不回来了?
说到这场闹剧的触目惊心,绝不仅仅是因为这张横幅的视觉冲击性。
而是因为这样“违背合约”的受害者多达50多组,每组家庭几乎都按照该学校的入学要求,一次性缴纳60万/份“建校债券”。
而这份60万的券,家长每年也可以在里面用4.5万左右的金额,作为学费抵扣。
按照正常的流程,等到学生离校的时候,家长可以向学校申请退回剩余的部分。
但是,家长都挂横幅了,那就证明这件事情走了一个“不正常的流程”。
这样的“建校债券”其实不属于学费。
这些建校债券只不过是家长“自愿”输出给学校,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进而以此来换取一个入学资格。
这样的债券,也类似于国内曾出现过的“赞助费”。
不同的是,这样的债券,在香港还分为以公司名义购入,特提名给员工子女入读的公司债券,还有家长以个人名义购入,提名孩子就读的个人债券。
虽说这样的债券并非所有的香港国际学校都要求购买,但是基本上这部分学校都会有要求各不相同的债券类型和要求。
而这间被家长在学校门口拉横幅的学校叫汉鼎书院,一家号称自己是国际课程的私立学校。
除了60万的建校债券之外,汉鼎书院每年介乎19.8万至21.8万元的学费该给还得给。
虽然当初在缴纳建校债券的时候,书院曾承诺过如果有转介绍的人来就读的话,就会全额返还。
但是能不能还,什么时候能还,还是一个未知数。
除了建校债券之外,根据当地媒体报道,该校还有另一种“入场资格”。
那就是如果不缴纳60万/份的建校债券的话,也可以认购面额为600万元的本金券。
但是这样的形式不同于建校债券,本金券既不派息也不退换,但是能在离校后转让给下一位有意就读的家长,成为下一位家长的“入场资格”。
花几百万只为了进入这间“国际学校”?
这一下真的不知道是该骂这些没良心的书院还是心甘情愿当“韭菜”的家长了。
因为这样的“券”,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和就读的书院进行捆绑的,就像股票一样,如果这个企业崩盘了,股票也就不值钱了。
所以,这也叫意味着,如果这些需要转手的“本金券”“建校债券”,遇上了像汉鼎书院这样暴雷的情况,那想要转手,找“接盘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惨吗?惨是真的惨。因为本以为是“攀上了高枝”,结果却跌落了谷底。
然而令人更细思极恐的是,这样看似离谱的求学方式,在香港,似乎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了。
家长成韭菜?全港超30家学校
欠债或超1亿,其中8000万来自家长
因为别看这样的操作离谱,实则据《新学说》的报道统计,在香港地区,目前已经有大约30多家国际学校在进行这项操作。
虽然每家的做法不同,但是基本上大同小异,几乎都需要手握一块“钞能力敲门砖”。
如果是像英基(ESF)、香港国际学校(HKIS)等资历深厚的国际学校,财务状况稳定,资历也比较深厚的话,倒也无可厚非。
但是谁能保证,所有需要购入“建校债券”“本金券”的香港国际院校,都能保证自己的资金链不会断裂呢?都能保证这样的“券”最后都能回本呢?
图为香港一所热门国际幼儿园因招生不足等原因,宣布逐年停办只怕一个不小心,就会隔三差五的就冒出像“汉鼎书院”一样崩盘在即的学校。
也会不断地冒出,那些本以为花半辈子积蓄购入的“券”既能让孩子享受到高等教育,又能保值的好处,到头来却只能变成手握“纸上黄金”的“韭菜家长”。
据香港媒体报道,汉鼎书院遭多位家长投诉违约,拖欠建校债券退款余额,涉款已超过3000万。
然而比起汉鼎书院资金链断裂,无法返还建校债券更离谱的是,该区的会议员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对外透露的信息表示,目前,该书院的欠债金额已经高达1亿,其中大约有8000万元的欠款来自家长。
看到这里,还真是觉得整件事情发展得越来越离奇了,不仅暴雷得非常离谱,还像极了“杀猪盘”走进现实的狗血剧情......
建校7年,烧光2亿
为就读名校,有人不惜高价买“券”
但还是有值得庆幸的地方,因为据当地传媒报道,事发后该学校的负责人,曾出面承诺过家长们:
“2029年底始连本带利的还清家长的欠款”。
欠债1亿还不连夜卷铺盖跑路,起码还敢站出来承担责任,就这个举动来说,相比起一些跑路的机构,也算是有点良心了。
图源:星岛头条但是根据深受其害的家长们的反应来看,也可以说是有良心但是不多。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5年分期战术,其实只是“缓兵之计”。而有一位家长,更是直接表示:
“汉鼎还能相信吗?我从孩子离开学校开始就一直在追债,现在孩子都大学毕业了,一分钱都没收到,还要让我等5年!”
其实这也难怪有部分家长会认为,该学校只是在打“空头支票”。
毕竟,自2017年建校以来,首年仅有不到40名学生报读,当初建校的资金还是靠捐赠、学费和债券收入等方式筹集的汉鼎书院,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
而就在这七年间,累计亏损已超过2亿港元。毫不夸张的说,这家汉鼎书院,还真是“从头穷到了脚”。
那为何这样一家看起来就不靠谱的院校,为何还能在香港存货至今,甚至在滚出过亿的欠款之后,才正式暴雷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狗血剧情。
这个狗血剧情的源头,也就是这次暴雷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被家长集体追讨的“建校债券”。
你进我出,滚着滚着,项目看起来倒还真像是那么回事,但其实都是泡沫,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结果就是砰的一声,被坑得渣都不剩。
按这么看,倒有点像资金盘那股味了,参考玩资金盘暴雷的恒大和中植,就知道不遵守市场规则的下场了。
而这种“债券”的形式,其实对于熟悉香港教育环境的人而言,一点也不陌生,因为这样的就读形式几乎充斥着香港地区的学生时代。
在香港国际学校的收费系统里面,除了学费和债券之外,还会出现申请费、评估费、留位费、资本建设费等收费项目。
而在香港,如果想要就读“高人一等”的国际学校,那么购买学校债券,可以说是大多数院校必备的敲门砖。
图为德瑞国际学校债券信息图为汉基国际学校提名权信息而在一些热门学校,甚至会出现,有家长用比市场价还要高两倍的价格,高价购入“入场券”。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样的看似保值的行为,真的保值吗?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的口号,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挥向家长的一把把“韭菜镰刀”了呢?
图源:橙新闻写在最后
谈起“教育”二字,那对于已为人母,已为人父的家长们而言,那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还真的是可以从盘古开天地聊到女娲补天、再到诗词歌赋和人生理想。
那教育到底从何而来?
除了玄乎的神话起源之外,有一种说法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简单的生物行为,例如大鸟教小鸟飞行、大猫教小猫捕鼠等。
还有一种认为是心理上的,也就是现在俗称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持着这类观点的人,会认为孩子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模仿行为,例如看见别人往地上扔垃圾,下一次,孩子也会往地上扔垃圾。
除此之外,还有人觉得教育是在生活劳动里的,例如,教你煲饭、洗碗、擦桌子等。
但归根结底,把各家的看法综合起来看,无非就一句话:
“一切为了孩子”。
所以,当这个口号被喊出来的时候,就应运而生了形形色色的“一切为了孩子服务”的教育机构。
但是这些教育机构,当真如口号所喊的那样吗?
参考这几年内地暴雷的金宝贝等教培机构,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还真得要擦亮眼睛啊!
大家觉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自己的想法,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