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小竹笋”撑起富民“大产业”

  □洪观新闻记者 刘帆

  时下,正值雷竹笋大量上市之际,进贤县前坊镇近千亩雷竹林经过春雨的滋润,翠绿茂盛,一根根鲜嫩的雷竹笋破土而出,奏响春日“鲜”乐章。

  3月2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采挖工人便已穿梭在茂密的雷竹林中。“采挖竹笋可是个技术活,既要保证竹笋完整,又不能伤到周围的笋芽。”只见村民樊文娟手持特制的采笋工具,轻轻拨开竹笋周围的泥土,找准角度,用力一撬,一根鲜嫩的竹笋就被完整地采挖出来,“采竹笋得趁鲜,早上的笋最新鲜,口感最好,必须赶早。”说话间,她手上的动作丝毫没停,不一会儿背篓里就装满了新鲜的竹笋。

  “破土超过20厘米就要采,不然品质就会下降”“每亩只要600至800根竹子,这一片应该多留一些母竹,密度要尽量均匀”……看到正在采收的村民,汪惟正在旁边做起了现场指导。种植户汪惟正是进贤县许多竹农眼中的“雷竹大王”,从事雷竹种植已有10余年,见证了进贤县雷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在汪惟正看来,雷竹笋肉质细腻、鲜脆可口、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青睐,发展前景很是可观。“种植雷竹不仅可以提高生态效益,还能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汪惟正告诉记者,雷竹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入采收期,可持续至第二年的4月初。在盛产期,产量每亩可达5000斤,每亩年产值高达3万元。

  雷竹之所以发展得好,离不开进贤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来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能在这里干出名堂!”汪惟正笑着说,这里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够为雷笋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气候温和湿润,为雷笋的萌发和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进贤县全县雷竹种植面积近3000亩,主要集中在前坊镇、钟陵镇、池溪镇等地。

  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科技在雷竹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据进贤县林业局营林股负责人陈小明介绍,覆盖栽培技术就是雷竹种植的一大创新举措。冬季,种植户在竹林地面覆盖谷壳、稻草等有机物料,不仅能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肥力。采用这一技术后,雷竹出笋时间可提前3至4个月,实现“冬天里冒春笋”,抢占市场先机。“以前种雷竹全靠经验,产量不稳定,品质也参差不齐。现在用上了新技术,产量上去了,价格也更好,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汪惟正说。

  雷竹发展势头旺,不仅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雷竹种植地,每天都有十余名当地村民前来务工,他们主要负责雷竹的采挖、分拣、包装等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活不重,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村民何九德说。

  近年来,进贤县紧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机,针对生态价值转化难、变现难等问题,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切实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内生动力,激活林区,带富林农,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有机统一。下一步,进贤县将重点打造雷竹、半夏、油茶等林业产业,规模发展林果、林下药材,以及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业态,通过联营共建、以点带面,持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小竹笋”撑起富民“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