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以“成功树”保障分析 赋能飞发联合试验

谭杨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渐减弱,中国航发涡轮院项目团队圆满完成飞发联合试验任务。面对这个融合了新理论、新材料、新结构的复杂系统工程,项目团队以“一次成功”理念为指引,善用“成功树”保障分析、“行业互助”机制等,构建全流程技术保障体系,深度赋能飞发联合试验。

创新引领 建强基础

  此次飞发联合试验系统复杂且庞大,同时应用多项新技术,试验时间安排也极其紧张。“新”既象征着创新与突破,也意味着可参考材料少。

  “我们是在摸索中起步的。”面对多学科耦合的集成难题,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项目团队集智构建“1+6+N”协同创新机制,马不停蹄地开展技术协调与实地调研。北京、西安、沈阳、襄阳……哪里有经验可以借鉴,哪里就有项目成员奔波的身影。

  “小到发动机与控制器的线缆接口设计,大到试验装置在试验轨道间的匹配设计,我们都在学习,希望获得最有利于项目推进的经验。”截至方案设计评审,项目团队与6家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联合攻关体系,累计召开技术协调会32场。一份囊括了57项创新技术的清单,为团队成员集智聚力指明了方向。

  围绕试验中的技术细节,团队成员反复校核结果,深入开展技术交流并不断精进。“我觉得这部分还要调整。”“这个数据对吗?”不断验证、反复优化成为了团队工作的常态。每一次持续到深夜的研讨交流,都悄无声息地打磨着一次成功的“根”。

协同作战 层层把关

  此次试验技术难度高、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成员们及时沟通,做到信息共享。

  项目团队统筹分析项目周期安排,确认了重要时间节点、节点完成形式,将试验分解为256个关键节点。与协同单位明确了信息交互及数据传递要求,力争做到步调一致,共同助力试验“一次成功”。

  结合前期工程设计专家意见和建议,项目团队以需求为牵引,应用“成功树”分析工具及通用模板,深刻剖析新运行环境、系统集成的设计及试验全流程场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三维仿真平台,提前识别并解决试验的潜在风险。

  项目团队从结构、仿真、强度设计等多专业角度出发,反复确认、商讨技术要点、影响因素,力求考虑全面。几轮头脑风暴过后,一套囊括了528项技术要素的全流程保障体系,为试验“一次成功”织牢了防护网。

  从粗到细,由浅到深,项目团队层层把关、步步为营,将“成功树”保障分析应用到飞发联合试验全流程、全要素、全场景,努力克服技术难度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解决多任务并行开展带来的人力问题。

  一步一脚印、稳扎稳打,“一次成功”的枝叶愈发繁茂。

争分夺秒 迎难而上

  正值试验器硬件集件和调试准备的重要节点,项目团队却遇到了连绵的雨天。为了保证任务节点,试验现场参试人员随时待命,在两场大雨间隙中抢出时间完成试验前准备和试验器调试工作。

  风雨交织着袭来,掀开了保护试验器的蒙布。试验器在雨天暴露,将面临系统故障、线路失效等多重安全问题。团队成员立即按照预案分工,迎着风雨固定蒙布,并在6小时内完成了试验器防护改造。

  雨天过后,紧接着持续40℃的高温酷暑来临。飞机进气道、发动机及试车台架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高,成员们常常需要在台架上进行长时间反复调整,高温夹杂着雨水蒸腾而来的水汽,浅蓝色的工装不一会儿就被汗水浸湿。团队成员采取轮流上阵的方式,连续36小时驻守现场完成发动机定位。

  “各岗位注意,我们要开始试验了。”试验总指挥员说道。随着夜色愈深,当温度符合试验条件后,最终的大考终于开始。伴随着对讲机里的指令,试验发动机仿佛一条银色巨龙,释放出澎湃动力。

  “我们又向前走了一步。”成员们感慨道。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项目团队,用168项技术创新将“一次成功”从理念转化为现实,飞发联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精心呵护、仔细照料,“成功树”开花结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以“成功树”保障分析 赋能飞发联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