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信息量很大!全方位扩大内需,湘潭已经明确→

转自:湘潭发布

- 全3845阅读约13分钟 -

“七大攻坚”系列解读①

全方位扩大内需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

——解读湘潭市《内需扩量提效攻坚实施方案》

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作为“七大攻坚”的任务之首, 内需扩量提效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如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不断拓展内需市场,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作为近日出台《湘潭市实施“七大攻坚”总体方案》的子方案之一,《内需扩量提效攻坚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

主要

目标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68%以上。

重点

举措

大力提振消费——

推动增收减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针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适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持续促进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鼓励将具备条件的闲置国有资产免租金或低租金出租给符合资质的普惠性养老托育机构。持续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扩大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报销范围。整合“政企银”资源,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对失业人群、灵活就业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二孩以上家庭和大学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倾斜。

完善消费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完善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标准,加力支持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积极支持家装厨卫“焕新”,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推动党政机关及公共机构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在原比例基础上提高10%以上。加大住房公积金政策调控力度,优化贷款条件,允许住房公积金用于租赁住房。促进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升级,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推动资源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消费场景,支持万楼·青年码头、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等4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升级增效。支持符合条件的景区、街区、商文旅综合体等申报省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积极争取引进相当级别的首店或开展各类首展、首秀活动。适度适时应用低空应用场景、发展低空消费服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组织开展老年消费节,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支持在大型商超及夜间消费场景等设立银发消费专区,推动银发旅游、银发教育发展。拓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线上演艺、数字文博、微短剧等新文化业态以及智慧超市、智慧驿站、智慧书店等新零售业态,大力打造“莲城好阿姨”“码上康养”等数字服务品牌,推动数字赋能餐饮、家政、康养等服务提质升级。支持企业开展家政进社区活动,加强家政服务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进“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设施、杨梅洲芒果主题乐园、长潭水上交通旅游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

丰富消费活动,持续开展“嗨够湘潭”消费节活动,发放政府消费券。持续开展“吃在湘潭”“味道湖南”主题推广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湖南(长沙)跨境电商交易会等电商促消费活动。助力汽车以旧换新,组织春秋两季车展、惠民团车节和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汽车促销活动。助推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精心筹备第六届湖南旅发大会,办好2025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第四届湘潭市旅发大会。深化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继续发行湘潭文旅体惠民一卡通,持续打响“假日去哪玩 湘约趣湘潭”文旅体消费品牌。

搭建消费平台,提升万楼·青年码头、建设路口、万达广场和民主路商圈等核心商圈区域影响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立2025年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库,支持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建设,推动城品下乡、山货进城、电商快递进村,加大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力度。着力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县域消费平台和渠道。

优化消费环境,深入推进放心消费行动,持续开展全市放心消费承诺单位提质增量工作,普及消费新场景;探索联合长沙、株洲等地实施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政策;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督,严肃查处消费欺诈、售后推诿、虚假承诺、霸王条款等问题。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增加重点领域消费贷款,推动汽车以旧换新、家电厨卫、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品增量扩面。加强消费领域信用、标准和质量建设,全面清理地方对非公消费的行政性限制规定,严格落实错峰、带薪休假制度。

提高投资效益——

高质量做好“两重”建设工作,聚焦8方面17项重点任务以及新增支持领域,对标谋划实施一批“硬投资”项目。抢抓国家各轮政策申报窗口期,依托重大项目联审工作机制,有力有序做好重大项目规划布局、手续办理等联审工作,全面提高储备项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步对接国省“软建设”任务清单,在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低效用地开发等领域推进规划政策制定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经典案例。

把握国省政策新要求,严格实行投向领域“负面清单”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行业“正面清单”管理。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制定实施打好争资争项攻坚战十条举措,建立市县两级五年滚动项目储备库,全方位提升项目谋划生成、研究论证、审批服务、前期推进、建设实施等工作效能。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全力将政策红利落实到项目上,努力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培育投资新增长点,推进“项目大谋划 谋划大项目”行动,在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实施一批示范性、标志性项目。常态化开展“送解优”行动,高质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大规模更新。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城市地下管网等改造。在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集群建设等领域争取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

引导激活民间投资,建立市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定期向民间资本推介推荐符合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建设条件具备的投资项目。开展重大项目投融资对接活动,力争一批重点项目纳入省级备投项目库。依规加快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规划选址、用地、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手续办理。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创新模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

提质提效服务保障,纵深开展“四比四提高”行动,实行重大项目双周调度、问题双周交办、中央资金双周对账,强化项目进度督导。出台2025年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保障激励方案,重点支持重大前期项目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落细落实市领导联点调度机制,务实高效推动新型工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长株潭一体化和减污降碳“四个十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实施市重点建设项目550个以上,确保完成年度投资800亿元以上。

实施重大战略——

全面落实新时代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共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完成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合力落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及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三优三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招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

围绕长株潭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长株潭都市圈市场一体化、长株潭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长株潭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改革、长株潭排水一体化、长株潭民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加快构建高质量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聚焦产业规划引导、重大要素保障、园区合作共建、应用场景拓展、营商环境优化,建立长株潭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长株潭一体化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协同推进“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湘江科学城(湘潭片)、湘潭大学城开发建设,建立片区先行、产城融合机制,构建产业导入、科技创新、孵化落地、平台共享、绩效评估等政策措施体系和工作机制。

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我市潜力地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支持湘乡市争创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试点。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支持湘潭县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防腐保温等产业,支持湘乡市发展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电工电气和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韶山市深化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推进长株潭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群建设;引导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和湘潭综保区发挥主体作用,推动相关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

提升改革创新活力,积极申报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试点城市,持续推动湘潭市纳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和开放发展适用范围。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长株潭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协同推进机制,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健全促进“两业融合共进”体制机制,争创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城市,围绕我市“三优三特”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招引信息软件、科学研究等行业服务企业,带动我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能级提升、深度融合。建立“入规”企业奖励机制,建立“规上”企业“白名单”制度,通过壮大市场主体来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王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信息量很大!全方位扩大内需,湘潭已经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