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这是电子厂的第161篇原创
在刚刚过去的 3·15 晚会上,食品行业又被集体点名。
外卖被曝光二次污染,后厨乱象触目惊心;预制菜的生产标准仍不透明,保质期和添加剂问题成谜;连部分所谓的“现炒餐厅”,也被揭露只是流水线加热的终端。消费者陷入一种无奈的困境,餐馆不靠谱,外卖不干净,预制菜不放心,那我们到底还能吃什么?
事实上,在现代餐饮展会上,预制菜的存在感无需多言。即使是那些自称“现炒信仰者”的人,也难以抵挡这场从视觉到味觉的试吃轰炸。
北京、江苏、上海,一个月内连续举办了多场大型餐饮展。展馆门口悬挂着气势磅礴的横幅:“全球餐饮食材旗舰大赏”。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场厨艺竞技,但翻开宣传册,重点介绍的却是预制菜。
展台上摆满了各种食品,火锅底料、粤式点心、日式炸物,甚至连米饭都已进入预制时代。试吃区人头攒动,观众一边口中念叨着预制菜没灵魂,一边端着小碟子排队再来一口。
味道是最让人意外的部分。
有人尝了一口锅包肉,低头看看包装,脸上露出“竟然不难吃”的表情。有人吃完炸虾卷,嘴里还在嘀咕:“这真是预制的?”展会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场,验证着人们对预制菜的真实态度:嘴上嫌弃,身体却很诚实。
图自B站UP主@又穷又懒的卷卷深夜的烧烤摊,街头的米粉店,广式茶餐厅,高端自助餐厅,菜单上看似现点现做的美食,实际上可能只是冷链配送后的一次简单复热。
外卖送达,拆开包装的瞬间,许多人以为是现炒现做,殊不知锅气和人情味早已消失在某个中央厨房的流水线上。
图自小红书用户@就是金子呀这种趋势让人情绪复杂。
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饮食革命,标准化、稳定、便利,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
也有人担心,一切都在变成科技与技巧的堆砌,吃饭成了计算热量、查看配料表的过程,食物不再是手艺,而是一种可复制的商品。
“预制菜应该出现在商超,而不是饭店。”
“我不排斥预制菜,但一定要安全。”
“我讨厌预制菜,讨厌饭店里的欺骗。”
争论仍在继续,现实却已悄然落地。
问题已经不只是“预制菜好不好”,而是:当我们连吃饭这件最基本的事都开始疑神疑鬼时,我们的选择究竟还剩下多少?
对预制菜抱有成见的人们不在少数。
他们说预制菜没有锅气,没有灵魂,仿佛饭是为了吃而吃,只有现炒才能炒出人间烟火味。于是,他们坚定不移地往小馆子里钻,宁可等上半小时,也要吃上一口现切现炒的青椒肉丝。
然而,当一些参展的朋友端起那盘现炒菜,猛吸一口香气,嘴里“果然还是现做的香”还没咽下去,就刷到了杨铭宇黄焖鸡的新闻——某些门店竟然回收客人吃剩的鸡肉再端上桌……这下锅气和灵魂都有了,毕竟别人吃过的灵魂,如今正躺在你的碗里。
“这时候我再看看预制菜,瞬间显得体面许多。”
曾有B站UP主@记录生活的蛋黄派 连续制作了三期《离谱预制菜》的爆款视频,他通过搜索找到了一些大酒店、网红餐厅的同款预制菜进货渠道,然后购买、烹饪、评测。回锅肉、剁椒鱼头、藤椒花螺,商家都已处理成半成品的状态,“直接下锅炒就行了。”
在一期视频中,激发了观众对于“半成品”和“预制菜”的激烈讨论。
有人说,这些“半成品”早已超越了预制菜的范畴,比预制菜还更进一步,就差直接喂你了。
图自B站UP主@记录生活的蛋黄派另一些观众认为,无论如何,预制菜的原料至少是全新的,哪怕里面有点食品添加剂,但好歹都是法理范围内的正规军,进得了展会,撑得起宣传片,没听说哪个预制菜工厂靠泔水腌制入味。
与其担心自己吃的鸡块是三手鸡,倒不如选择一块冷链直送、杀菌包装、货架期严格管理的标准化鸡块,毕竟科技狠活虽然让人害怕,但至少它诚实,有常年关注食品安全的博主说,“真正在后厨做狠活的,往往是你信赖的小饭馆”。
图自搜狐视频用户@不起眼的油腻大叔“预制菜的魔幻不止体现在安全性上,还在于它的种类之广,已经突破了人类想象的极限。”
从川湘火锅的底料,到卤味界的爆款,再到广式茶餐厅的全线覆盖,现在连东北人的锅包肉都沦陷了。
图自小红书用户@panda原本这道菜讲究的是“出锅五分钟,口感一条线,十分钟后,一嘴大蒜水”,但在预制菜的加持下,锅包肉不仅不塌,还能在外卖箱里保持酥脆,就算你点的是榴莲味、抹茶味、人参味的锅包肉,也能做到外脆里嫩,甜中带香,酥而不腻,甚至比你家楼下炸得还好吃。
而预制菜的鄙视链,也在这个江湖里悄然形成:低端选手靠添加剂起家;中端市场讲究冷链和生鲜;而高端预制菜,早已悄悄攻入高级日料店和自助餐厅,成为了你不愿承认但已经吃过的真相。
液氮锁鲜的乳山生蚝,被精心码放进日料店的拼盘里;某些自助餐厅里的“现烤和牛”,其实只是工厂精准火候处理好的预制品,到了现场不过是走个现烤的仪式感罢了。
甚至有些地方的鹅肝,都是切好份量、预先炙烤封存的,唯一需要手工操作的环节,可能只是服务员端上来的那一瞬间。
而真正把预制菜玩到极致的,还得是一些广式茶餐厅。
网上很多人说预制菜在这里早就不是备选方案,而是行业标配。连烧腊师傅都在思考职业规划,毕竟叉烧、烧鹅、流沙包已经完全实现流水线量产,能做出茶餐厅同款味道,甚至更稳定,师傅们唯一能卷的,可能只剩下刀工和配方的情怀了。
如今的预制菜,早已不是当年的速冻饺子,而是从街边苍蝇馆到五星级自助餐无孔不入的幕后黑手。你以为自己还在享受现炒的锅气,其实早已活在预制的温柔乡里。
预制菜的风头太劲,自然也引来了争议。
在社交平台上,它几乎成了餐饮界的资本家阴谋,被人诟病得体无完肤。只要哪家餐厅被扒出使用预制菜,评论区就会瞬间涌入一群愤怒的消费者,谴责商家赚黑心钱,甚至连品牌的公关声明都没来得及发,就已经陷入了割韭菜的风暴之中。
图自小红书用户@狮子一样的男人然而,支持者们的逻辑也很清晰:预制菜本质上就是工业化食品的升级版本,它提高了出餐效率,保证了标准化口感,让餐饮行业不再依赖厨师的手艺,避免了今天的厨师跟昨天的不一样这种神秘玄学问题。
更何况,一些预制菜的品质甚至比小饭馆现炒的更稳定,谁能保证外面买的肠粉就一定比预制的更干净?
但反对者的怒点也不是没道理的。
首先是价格不透明。你花38块点的外卖,可能成本还不到5块,甚至主料只占不到两块钱,剩下的全是品牌溢价、包装费和平台抽成。消费者愿意为口味和服务买单,但至少得让人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
而增稠剂、香精、液态蛋白、合成油脂这些科技狠活一旦出现,哪怕厂商再怎么解释“合规添加,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也无法消除人们的疑虑。毕竟谁都不想在吃顿饭的时候,顺便体验一场化学实验。
图自小红书用户@青衫烟雨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人情味的消失。过去,街头小馆子讲究的是老板的手艺,一碗炒饭里藏着的是店主的经验、火候和一点随心所欲的发挥空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餐馆已经变成了流水线,菜单上所有的菜,可能都出自同一家预制菜供应商,连炒菜的锅都不怎么沾油烟了,这种去个性化的趋势,让很多人感到落寞。
互联网的舆论战,往往都是因一起起曝光事件而引爆,比如前阵子的gaga餐厅。
本来,这是一家主打健康、天然、现做的轻食品牌,结果被人拍到后厨门口堆满了预制菜包装箱,瞬间在社交平台上炸开了锅。消费者顿感信仰崩塌,因为他们愿意为一份沙拉买单,是冲着新鲜手作来的,而不是冲着工厂流水线来的。
图自大众点评用户@apple5203“就像你去网红面包店买了个标价28元的手工软欧包,结果发现它和商超里的冷冻面团没区别,心理落差比味觉落差更大。”
这场风波的本质,并不是消费者对预制菜本身的反感,而是对欺骗感的愤怒。
换句话说,如果你卖的是预制菜,就别端着现做的人设,消费者未必不能接受工业化的食物,但他们讨厌的是被蒙在鼓里。就像年轻人已经接受了咖啡店的“冻干咖啡粉冲泡”、火锅店的“中央厨房统一配送”,但如果有人宣传“我们是老北京百年手艺手工现熬的咖啡”,然后被发现用的是雀巢三合一,那不管咖啡味道如何,这个品牌的信誉基本就毁了。
图自小红书用户@啊飞正在干饭所以,预制菜战争的真正分歧点,并不在于该不该用,而是敢不敢承认。有些餐厅已经开始接受这个现实,干脆摆烂,直接写在菜单上:“本店使用的部分菜品由XX供应商提供”,结果评论区反倒一片和谐,没人再上纲上线。
预制菜的真相是,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餐饮行业的基础设施之一,谁用得更精巧,谁的品牌故事讲得更好,谁就能站稳脚跟。对消费者来说,最终的选择权依然在手上:你可以接受性价比高的预制菜,也可以去寻找仍然坚持手工制作的餐厅。但无论如何,互联网的这场预制菜战争,才刚刚打响。
几年前,年轻人争论的是“要不要学做饭”,现在,话题已经变成“哪家的预制菜更靠谱”。
“我和朋友去厨房,碰见上菜慢的,甚至都不催菜了,毕竟可能是现做的。”
这年头,真正的手工饭菜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大家一边吐槽餐馆里的科技狠活,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回家做饭的时间和精力,早就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于是,预制菜成了一种折中方案,既不必全盘接受外卖的流水线口味,又能在忙碌的生活里保留一点对“自己做饭”这件事的幻想。
“开个小火,倒点油,下锅翻炒两分钟,一盘糖醋里脊就能端上桌,避免了外卖的负罪感,还能保留一点点做饭的仪式感。”朋友乐呵呵地演示着。
曾经,厨房是租房时代的摆设,电热水壶、泡面、速冻水饺撑起了所有的深夜。但现在,年轻人的厨房逐渐升级,空气炸锅、半成品料理、冷冻柜里的预制菜。从厨房摆设到厨房囤货,变化的不是厨艺,而是做饭的态度。
有人一开始只是应急,忙到没时间买菜,丢几包速食进冰箱,以备不时之需。后来慢慢发现,预制菜不仅能救急,还能在没时间的时候提供更高的自由度。能腾出空来,就慢慢炖锅汤、炒个菜,没时间,就把预制咖喱鸡加点椰浆胡萝卜,随手一拌,口感立马升级。“自己做饭”不再是一种二选一的立场,而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时切换模式的选择。
“过去,父母总是把做饭和买现成的对立起来,好像自己做饭就代表对生活的尊重,吃外卖就等于妥协。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坦然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共存,不必被某种固定模式定义。”
图自小红书用户@真真只是,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囤预制菜,问题也随之而来。
不是所有的预制菜都是良心产品,有的透明、干净、价格公道,有的却靠着食品添加剂和科技狠活伪装自己。有人参观过预制菜工厂后感慨:“如果它的配料干净、口味在线,消费者当然愿意买单,但如果只是以次充好,迟早会用脚投票。”
图自小红书用户@葵葵来咯那到底该吃什么最靠谱?
归根结底,除了自己动手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擦亮眼睛,选择那些真正能信得过的食材和品牌,“买之前,一定要先看看它背后的差评”。
或者,像朋友说的那样:“反正,有时间就自己下厨,没时间就选个靠谱的,别被科技狠活骗了就行。”
“现在我已经开始研究辟谷和饥饿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