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雪柠
通草取茎,旋切成纸,遇水塑形,调色上色……在通州区非遗通草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依凡的一双巧手下,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通草花次第“绽放”,尽显草木之美。
二十多年前,为学习通草花制作技艺,李依凡跑遍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寻访老师傅,最终在扬州拜师。如今,她正收徒传授技法,让更多人了解通草花这门技艺。
李依凡正在制作通草花盆景。受访者供图真花还是假花?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6层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展厅,李依凡的通草花展台居于一隅,人气却很旺。“这是真花还是假花呀?”展台上古朴雅致的蜡梅盆景,让不少观众好奇询问。每到这时,李依凡总会面带笑意地拿出一根“木棒”介绍:“它的学名叫通草,是一种木本植物,也是一味中药材,这些以假乱真的花卉,就是由它的茎髓制成。”
“咱们做花,用的就是里头这个白色的芯。”李依凡介绍,制作通草花,第一步就是“通”,即取出通草的茎髓,因此通草也叫通脱木;第二步是“片”,用刀将圆柱形的茎髓转削成纸一样的薄片;第三步是“剪”,剪成花瓣的形状,以水捂湿,再用手以“捏、捻、搓”等手法做出真实生动的造型;每一片花瓣完成后,即可组装上色。
小小一朵通草花,考验的是匠人的巧劲儿。“师父总说,水分不能多也不能少,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力量不能大也不能小。”李依凡拿出一枚剪好的花瓣,用湿毛巾一捂,然后轻轻捏出一枚菊花的花瓣,前后大约20秒钟。“要是手上劲儿太大,通草易碎,会直接断开,劲儿太小又捏不出弧度。”个中门道,难以量化,唯有反复练习。
“我们都是从菊花花瓣开始练,它的形状最难拿捏,所以特别能练基本功。”李依凡说,能把一朵花的几十甚至上百片花瓣都精准地做出来,才算真正入门。
扬州拜师学艺
通草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宫廷内十分流行。“故宫博物院里还能找到清朝宫里采购通草纸做花的记录,还记载每年端午节,宫里的小女孩戴通草花的习俗。”李依凡介绍,由于通草花以植物制成,不仅仿真,而且轻柔,戴在头上非常舒适,因此很受后宫嫔妃欢迎。后来随着工艺繁荣,通草花逐渐流传民间。
“老北京花市就会卖通草花,过春节妇女也会簪花,老话叫‘花满三春,人臻五福’。”回首童年,李依凡总会想起奶奶过年时做花、簪花的身影。幼时的耳濡目染,让她对通草花产生好奇。
李依凡从小爱做手工,上大学时用皱纹纸做出的纸玫瑰在校园里小有名气。毕业后,她慢慢把纸花做成了生意,成立工作室。“我一直以为通草花早就没有了,但有一次跟国外客户接触,发现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还在中国见过通草花,这门手艺应该没有消失。” 2000年前后,李依凡踏上寻访之旅,跑遍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寻找懂行的老师傅,也收集通草花的故事。
2017年,她把家搬到了扬州,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钱宏仁。“师父当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学多长时间’,我说‘您教多少年,我就学多少年’。”
每日,她学习传统技法,也学着侍弄花草。“种花的过程也是在观察,观察土芽、花苞,观察植物不同阶段的姿态。”老一辈对待手艺的认真令她受益匪浅。
一切皆可通草
如今,作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草花迎来新发展机遇。李依凡也一边收徒传授技法,一边研发创新产品。
3月19日,位于工美大厦4层的“予寻京喜”——艺术非遗“中国礼物”旗舰店开业,李依凡也带着她的通草花作品入驻。“我们有一个口头禅,叫‘一切皆可通草’,其实就是把通草放在更广阔的场景里。”李依凡拿起包装好的产品,喜欢汉服装扮的人可以在这里买到通草花的发簪、发夹、耳坠等首饰;通草花也是天然的扩香器,与精油搭配,就是独特的香薰产品。她还将通草纸与大漆、宫灯等技艺跨界结合,设计出宫灯挂件、手链等。
“技艺传承上我坚持传统技法,但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不妨大胆一点,尤其要让年轻人敢想敢做敢尝试。”在李依凡看来,与“予寻”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更多人了解通草花这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