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明璿
承载各种强弱线缆的电线杆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近日,有市民向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舆监中心反映,一些路段的电线杆歪斜,存在安全隐患,有的电线杆甚至立在了机动车道上,影响车辆通行。这些电线杆为何难以“站稳站好”?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电线杆占了机动车道
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中山区桃仙街的一段机动车道上立有一个木质电线杆,影响车辆通行,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在现场看到,李先生所说的电线杆位于桃仙街澳南苑小区路段,占据近半幅机动车道。李先生说:“该处道路狭窄,机动车道上的电线杆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存在安全隐患。”路过的居民说,车辆行驶到这里,司机都要下意识地向对向车道打一把方向盘,“如果是雨雪天和夜间,这有多危险?”
记者注意到,该木质电线杆高约6米,上有10来条线缆,经过风吹日晒,木质电线杆呈棕黑色,杆体可见老化,表面布满裂缝。“相关部门能否将电线杆迁移至合适位置,保障车辆安全通行?”有市民建议。
电线杆歪斜 存在安全隐患
读者高先生反映,沙河口区万岁街附近的木质电线杆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已经歪斜快要倒了。记者来到五四路与万岁街交会处,发现6处木质电线杆已有不同程度的歪斜,其中一处倾斜近30度,且老化较严重。电线杆东侧是人行横道,西侧不远处是公交车站点。
无独有偶,甘井子区山花街上也有一处水泥电线杆,由于倾斜角度大,旁边不得不用一根木杆进行支撑,线缆密密麻麻搭缠在顶端。住在附近的王女士表示,一到风雨天就很担心,“真怕它倒了砸下来”。
安全优化管理需多方联动
如何让这些跨界占道、歪斜的电线杆站稳?城市内的电线杆应如何进行安全优化管理?国网大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电线杆隶属范围包括电力、交通、公安、通信运营商等产权单位。经现场核实,桃仙街机动车道的木质电线杆、五四路与万岁街交会处和山花街的水泥电线杆产权均不归属供电公司。经测量,山花街水泥电线杆上的线缆不带电。
关于桃仙街机动车道木质电线杆的归属问题,大连市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协调通信运营商进行调查,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均派出工作人员现场核实,木质电线杆并不属于三家运营商。有工作人员提出,电线杆上面搭载的线路复杂,应该不归属一家单位。对此,中山区政协委员王昌青表示,电线杆管理优化,不妨确权先行,通过档案核查、产权登记明确每根电线杆的归属,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从“粗放式”向“智慧化”转型。他介绍,北京的电线杆底部往往贴有二维码,扫描即可获得具体位置、设施性质、产权单位等信息,甚至还有一张能体现电线杆所处环境的设施照片,责任边界十分清晰。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与建筑学院刘代云教授认为,在城市管理规划中,电线杆的权属难以界定源于基础设施的多样性与历史遗留问题。对于电线杆存在的“私搭乱接”“标识不清”等问题,他建议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规划—建设—维护”全流程协作机制,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多方联动并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解决城市电线杆权属混乱、管理低效等问题。
■短评
监管不能“九龙治水”
万恒
城市电线杆本是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却因种种原因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绊脚石”。其中的问题,其实远远超出设施维护是否及时这一简单范畴。
深究电线杆乱象,症结其实在于监管体系的碎片化。电力、通信、交通等十余个部门在电线杆管理的权限版图上各自为政,产权归属的模糊地带则滋生了管理盲区。这种“九龙治水”的困局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显得格格不入。当问题电线杆维护陷入“谁的孩子谁抱走”的怪圈,折射出的正是治理体系与实际需求的错位。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需要对电线杆这类服务民生的基础设施做好管理,尤其要构建现代化的治理框架。产权确权是破解困局的首要前提。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可以为每根电线杆建立数字身份证。但技术赋能必须与制度破局同步——应尝试在市级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电线杆规划、建设、养护权限纳入统一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如此才能打破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