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媒汇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人形机器人的目光正在重新瞄准家用场景。
在刚刚结束的AWE2025上,机器人“当红炸子鸡”宇树科技首次参展,虽然展位不大,围观者却不少。特别是,宇树凭借其最新推出的G1机器人,在展会现场为海信的智慧家庭场景“引流”,引发关注。
另一边,科技新贵追觅科技的展台上,同样展示着一台人形机器人“小麦”,该款产品是追觅旗下魔法原子的最新杰作。海尔也在展位上忙着与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签署战略协议,联手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小星”。
这场全球最大的家电与消费电子展,正悄然变成人形机器人的竞技场。
宇树的“仿生进化论”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制造商,宇树科技在此次AWE2025上,带来了从Go2四足机器人到G1人形机器人的完整产品矩阵。
从人形产品来看,宇树最新发布的G1人形机器人身高165cm,全身自由度达到34个,最高运动速度达2m/s。G1被誉为“最接近人类运动模式”的机器躯体,已能在工厂环境中完成设备巡检、物料运输等基础工作。
就在一周前,宇树发布视频,展示人形产品的最新进展——G1解锁高难动作“鲤鱼打挺”。不久前,G1刚完成人形机器人的首个原地侧空翻。
在宇树发布的视频中,G1不仅展示了平躺在地4秒内爆发式起身,还表演了竞技太极、格斗扫腿等功夫,且扛住“偷袭者”后腰飞踹,不管是“核心力量”还是“平衡力”,都让外界看到了新的突破。
宇树G1自诞生起便备受争议。相比业内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一台的人形产品,定价9.9万元起的G1,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此前,该款产品在京东宇树科技旗舰店上线后秒售罄;随后,又在闲鱼凭借“日租8000元”走红。
从售价和租赁价格来看,G1的价格都不算便宜。这也让外界好奇,究竟是什么人在买宇树的人形产品?
从性能、应用等综合来看,宇树人形产品的购买对象或主要为两类人群:一类是极客、网络博主和科技爱好者,该类群体为体验最新的机器人技术愿意为相对高价买单。此前,便有一名外国博主花高价购买G1,并录制开箱视频而爆火。
另一类则是教育以及科研等具有特定应用需求的企业与机构。这类群体,会借助宇树的人形产品,在教学演示、科研实验、娱乐表演等场景,以满足其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
硅基研究室曾统计了宇树在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期间中标的百余笔项目,其中科研类高校成为宇树的订单主力,近30所高校曾向宇树采购相关产品,高校的实验室也率先成为宇树产品的“炼场”。
除了上述两类群体,还有一个潜在购买群体——同行。这类人群的目的很简单,无非就是拆机研究。
相比人形产品,宇树在AWE2025上展出的“口袋健身房”健身泵PUMP,显然更具战略深意。这个可模拟多种健身器械的磁阻设备,配合其云端运动管理平台,正在构建家用健身场景的数据入口。
当用户习惯与智能设备互动时,就是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最佳时机。这背后,藏着宇树“健身设备-服务机器人-人形管家”的渐进式布局,更被外界视为宇树将主动从工业场景切入家用场景。
工业场景VS家用场景
在这场“造人运动”中,传统家电巨头的布局更具颠覆性。
海尔先是携手乐聚机器人联合推出首款家庭服务机器人“夸父”,如今又联合星动纪元推出“小景”,欲加速 AI 智慧家庭生态创新发展。
美的集团的战略则更显激进。自2023年全资收购库卡剩余股权后,2024年美的也宣布进军人形赛道。
近来,美的人形机器人样机首次曝光。从媒体披露来看,相关产品可实现跳舞、递水、打螺丝等动作,亦能听懂用户语音指令进行互动并执行。
同时,美的副总裁兼CTO卫昶也向媒体透露,近期美的成立了人形创新中心,利用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加大核心零部件、整机等领域的布局研发。
传统巨头之外,追觅科技旗下的魔法原子,也推出人形机器人“小麦”。
新老家电企业不断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军,绝非偶然。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电市场零售额同比微增6.4%,而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却保持着超15%的高速增长。对营收规模超3000亿的家电巨头而言,人形机器人既是打开智能家居生态的钥匙,更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赛道。
自特斯拉Optimus掀起人形热潮后,工业场景始终被主流观点认为是最有望率先实现落地的应用场景。
可是,从过往各大人形机器人在车企的打工进展来看,远未到能完全替人的阶段,工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落地,也远比想象中复杂和艰难。
技术之外,高昂的人形机器人成本,也是“劝退”企业的关键。
这种困境催生了独特的“科研换市场”模式。就像前文提及的,教育、科研成为宇树人形订单的主力。
有业内人士透露,教学机构对人形机器人有刚性需求,且对成本相对不敏感。
这种现状也折射出行业尴尬——当工业场景尚在验证可行性时,科研市场已成为技术迭代的资金池。
而随着家电巨头们主动拥抱和切入人形赛道,也让业界看到了新的解法。
例如,在格力电器的精密模具车间,经过定制化改造的人形机器人,将模具检测效率提升了40%。这些搭载高精度力控传感器的机械臂,能感知0.01N的力度变化,在接触检测中避免精密部件损伤。这种不可量化的“触觉价值”,正在改写成本核算公式。
与工业领域的理性计算不同,家用市场正在上演更富想象力的竞赛。追觅推出的魔法原子机器人,通过可替换模块设计,能在扫地机、安防巡检、儿童陪护等形态间自由切换。
这种“变形金刚”式的产品逻辑,实则是为抢占智能家居的中枢控制权。
对此,业内又延伸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专家认为,未来的家庭机器人必须学会“遗忘”;但也有人认为,当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选择记忆,真正的共处时代才会到来。
不管怎么样,这种技术演进正在改变产品定义。
在AWE2025海信展区,宇树G1通过各种动作展示为企业吸睛引流之时,也说明其营销价值已超越机械功能本身。
这种“家电+机器人”的协同展示,暗示着未来零售场所的新型交互可能。
真正的机器人时代尚未到来
在看得见的产品竞争背后,一场关于标准与生态的暗战早已打响。
由美的、格力等发起的家庭服务机器人联盟,正试图建立统一的家居设备通讯协议。而科技企业则通过开源运动争夺开发者资源。
这种分化在资本市场尤为明显。一些头部资本领投人形机器人企业时,有人特别强调对其"运动控制算法专利池"的估值;有人则更看重生态的协同效应。
资本的不同偏好,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数据显示,2023至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热度飙升,增速分别为276.47%、202.34%。这些数字背后,是行业集体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努力。
宇树与哈工大联合研发的液压伺服系统,将关键部件成本降低了70%;美的采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则让人形机器人自重减少了25%。
站在AWE2025的展馆内,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产业变革的脉动。
当宇树G1开始为海信“站台”,当美的烹饪机器人端出第一盘合格菜品,这些片段正在拼凑出未来世界的图景。
不过现实依然骨感。在展会体验区,仍有观众对人形机器人“诡异”的步态感到不适;在工业测试现场,突发的系统死机仍会引发产线停滞。
这些技术痛点提醒着从业者:距离真正的机器人时代,还有漫长的进化之路要走。
“或许当人形机器人学会优雅地摔倒时,才是它们真正成熟的标志。”业内这句戏言,道破了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机械的精准与人类的容错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万亿市场的最终归属。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