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港股科技 ETF,是拥抱财富新风口,还是踏入危险雷区?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2025投资的风云变幻中,港股科技 ETF 一直备受瞩目,开年以来一路狂飙30%,市场走势波谲云诡,当下港股科技 ETF 还适不适合投资?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一番。

市场走势回溯:波澜壮阔的上扬

2025 年以来,港股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截至 3月 19 日,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达到了 23.49%,而恒生科技指数更是一马当先,飙升了35.21%,强势创下近三年新高 。

这一涨势,让不少投资者为之振奋。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Wind 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18 日,34 只投资港股的ETF场内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回报达到 25.55%。其中,表现优异者更是层出不穷,年内回报超过 20% 的产品有25只,占比达 74% 。

在全市场1000多只 ETF 中,年内业绩 TOP20 几乎全被港股互联网以及科技主题产品包揽,年内收益均超36% 。

(全市场ETF基金收益   2025年3月18号)

如此强劲的上涨势头,背后有着诸多驱动因素。国内政策持续发力,对科创企业、高端制造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给予大力支持,为港股的科技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DeepSeek 大模型的发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引发全球对中国科技股的高度关注。港股科技股中众多公司积极布局 AI 领域,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市场对其未来盈利增长的预期,也对估值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且,从估值层面看,截至 2024 年底,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仅 18 倍,远低于纳斯达克指数的 26 倍和 A 股创业板的 35 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的估值,极大地提升了港股市场的风险偏好。

资金面上,南向资金和外资大量回流,为港股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截至2025年3 月19日,南向资金年初以来已经累计流入4234亿元,科技股成为南向资金增持的重点目标,有力推动了恒生科技指数上涨。

同时,在国际环境方面,美联储政策转向宽松,美元走弱,促使国际资本回流新兴市场,贝莱德、高盛等资管机构纷纷布局港股市场 。多重利好共振之下,港股市场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上扬!

当下市场分歧:多空观点激烈碰撞

然而,随着港股科技 ETF 的一路上涨,投资者之间的分歧也逐渐显现。

看多派坚定看好港股科技股。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今年港股表现出色,特别是恒生科技指数涨幅很大,得益于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提高了全球投资者对于中国科技股的预期,他看好恒生科技指数,预计后市港股还会有突出表现,从长期来看,科技互联网公司受益于经济转型和 A 股市场人形机器人等 AI 板块,有望持续良好表现。

看空派则认为是近期恒生指数上涨是被互联网权重股,如腾讯、阿里等拉动起来的短期效应,本轮港股上涨是 AI 及云产业链逻辑,由于没有明确的 Beta 及 Alpha 支撑,所以本轮港股行情有可能类似 2024 年 5 月和 9 月行情,可持续性不强。

从近期资金面的表现来看,部分资金的兑现意愿开始升温,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二月跟踪恒生科技指数和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的 ETF 相关产品分别净流出 21.85亿元和93.97 亿元,而以 “红利” 为指数关键词的 ETF 产品有较多资金净流入。

资金呈现出较为显著的 “高切低” 的调仓态势,从科技等高估值板块向红利等低估值板块的切换。

但进入三月之后,局势有所变化。南向资金在港股科技板块回调时便择机买入,如 3 月 12 日恒生科技指数跌 2.04%,南向资金却再度汹涌而来,全天净买入超 262 亿港元。

这说明南向资金的操作并不完全遵循高低切策略,其对港股科技股的持续买入会干扰高低切的顺利进行,使得港股高低切的走向更加复杂。

再加上科技巨头的业绩即将公布,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并不急于立刻离场。科技股的业绩表现将成为影响市场情绪和成交量的关键因素,如果业绩超出预期,会吸引买盘,推动科技股上行,这将对高低切策略形成一定的阻碍,使资金回流科技股。

深入剖析投资价值:多维度考量

现在入场到底是拥抱财富新风口,还是踏入危险雷区?

首先看看目前估值是否还有性价比。截至 3 月 19日,恒生科技指数滚动市盈率(PE-TTM)为 25.33 倍,处于近十年的较低分位点,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仍具备一定的估值修复空间 。而且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相比,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优势依然明显,较低的估值为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前期美股的持续调整和港股的快速上涨,部分港股核心科技公司与美股龙头估值快速趋近甚至倒挂。

截至 3 月 14 日,美股科技七巨头剔除特斯拉后的平均动态 P/E 为 26.2 倍,港股科技四巨头(阿里、腾讯、小米、美团)的平均动态 P/E 为 29.3 倍。

这使得港股的估值洼地优势有所削弱,仅靠 “东升西落” 的资金流叙事短期内可能无法支撑外资持续快速增配港股,对高低切策略中资金从高估值的港股科技流向低估值板块的持续性产生影响。

从行业发展来看,以小米为例,3 月 18 日小米集团公告显示,第四季度营收 1090.1 亿元,同比增长 48.8%,预估 1043.8 亿元;第四季度净利润 90.0 亿元,预估 52.5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 83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69.4%,2024 年全年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同样创历史新高。

这反映出港股科技企业在各自领域积极进取,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拓展,如 AI 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渗透,港股科技企业有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

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内持续强调支持 “新质生产力”,这将为港股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政策助力。无论是在研发投入的补贴,还是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都在向科技企业倾斜,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

对于风险偏好较高、投资期限较长且看好科技行业长期发展的投资者而言,港股科技 ETF 仍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尽管短期内市场存在波动和资金流向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科技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港股科技企业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重提升。投资者可以采用分批布局的方式,逐步建仓,以平摊成本,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带来的影响。

然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追求短期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当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资金流向的变化,使得投资港股科技 ETF 面临一定挑战。

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务必充分权衡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数据、政策动态以及资金流向等关键因素的变化,这些因素将对港股科技 ETF 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港股科技 ETF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投资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在科技浪潮汹涌的时代,把握好投资节奏,方能在资本市场中乘风破浪。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投资参考指导,读者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转自:资本圈大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港股科技 ETF,是拥抱财富新风口,还是踏入危险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