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激活消费源动力 塑造发展新引擎

转自:团结报

  □ 赵  亮

  从第一家需要顾客蹬单车发电的餐厅,到第一杯由无人机送出的奶茶,再到第一场在全高帧LED影院观看的电影……蕴藏无限能量的首发经济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按“词”索骥,“首发经济”发轫于“首店经济”,逐步发展为涵盖品牌首店、产品首发、模式首测、技术首展、设计首秀、艺术首演等全链条发展的综合性经济模式。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消费不够活跃,就如同人体消化能力、吸收能力很差,身体怎么能健康?首发经济是促进经济“胃动力”的重要抓手。据相关报道,小米SU7发布会上,27分钟内突破5万订单量;华为手机凭借自研芯片与卫星通信功能赢得全球瞩目;《黑神话:悟空》游戏上线3天销量超千万套……首发经济在为消费者提供新鲜感和参与感的同时,将消费者的好奇心转化为购买力。

  首发经济具备“首次”和“引人注目”两个关键特质,是首因效应和眼球效应的有机结合。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指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眼球效应,是指通过醒目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群体以获取当下或者未来经济收益的一种现象。通过创新产品、技术、品牌等首发经济载体,可以为消费者打造丰富多样的消费内容、虚实融合的消费场景、个性多元的消费模式,将良好第一印象和注意力资源转化为消费动力。首发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持续迭代的创新成果,不断激发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发展首发经济,不是简单引进某个新品牌、新产品、新商店,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将“研发-发布-推广-销售”等产业各环节进行更深层次融合,推动消费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变。例如,利用AI技术驱动智能客服系统24小时在线快速响应消费者咨询;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家电”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者偏好等,基于创新成果进行消费场景的拓展和消费体验的升级,才能持续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加速产业升级,激发扩大内需“源动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这是继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首发经济”再次被提及。

  近年来,国内首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首发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一些城市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和潜力。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新增各类首店1269家,北京市新增各类首店960家,深圳市461家,南京市320家。首发经济撬动的不止于消费变革和产业转型,还有城市焕新。

  北京798艺术区定期举办国际艺术展览和时尚设计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消费者;上海的黄浦江两岸则经常举办各种商业活动和展会,吸引了很多商业投资者的关注;成都借助大火的“哪吒”等现象级文化IP,打造具有稀缺性和确定性的首发经济高地……首发经济承载着品牌和城市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地区商业活力、消费实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品牌形象和开放度的重要体现。在首发经济的带动下,城市与品牌的“双向奔赴”逐步形成良性互动。

  首发经济的蓬勃发展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忧。一方面,许多首发活动仍停留在“一次性爆火”阶段,缺乏长期运营的机制;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滞后,抄袭仿制侵蚀创新动力;同时,首发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发展相对滞后。

  要让首发经济引爆消费长红,既要超越“短期爆款逻辑”,构建“创新-反馈-迭代”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又要超越同质化竞争,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协同的创新生态。政府应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创新成本;企业要避免陷入“为首发而首发”的误区,不能过度依赖营销噱头,要持续迭代创新;消费者则应培育理性消费文化,避免盲目追捧“首发热潮”。

  红山动物园的文创“逆袭”、“胖东来”的服务革命、合肥依托汽车产业链打造技术首用之城、丽江以非遗孕育文创首发之地……这些都是让“首发”沉淀为“长效”的成功实践。首发经济不仅是消费市场的“兴奋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引擎。发展首发经济,要延续首发经济的“花期”,培育发展的“沃土”,让“流量”变“留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激活消费源动力 塑造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