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关中?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即是关中。关中南有秦岭横亘,北有黄土高原,西是陇山,东是黄河崤函,四周都是天然屏障,这样的地理条件,既是优势,亦是弱点。优势在于“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而弱点则为,若闭关成一统,势必故步自封,难以为继。对关中的误解,多与此相关。
“关中无螃蟹”,是对关中的误解之一。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中记载:“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以亲历者之口,证明关中无螃蟹之可信性,又有“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之趣语。汪曾祺先生曾在文中引用该故事,因此传播甚广。对于这桩公案,陈忠实、高亚平等关中作家都曾在文章中予以否定,理由很简单,亲眼见过秦岭脚下溪流里有螃蟹。事实的确如此,1982年,我参加学校秋游时,曾和同学们在终南山阿姑泉捉了一饭盒螃蟹,虽然个头很小,只比硬币大一些,但的确是螃蟹。
“天府之国”专指四川,是对关中的又一误解。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其实是关中。《战国策·卷三》中,苏秦到秦国游说自己的连横主张,当面恭维秦惠文王统治的地方是“天府”:“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娄敬劝谏定都长安,谏言得到留侯张良的赞同。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据统计,《史记》和《汉书》中共有六处有“天府”之语,其中五处都是指关中。而称巴蜀为“天府”,则晚至汉末,《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有“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之语。
关中人保守,亦是对关中的误解。自周起,关中人就时常走在中华文明进程引领者的位置。“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绵》记载了周人始祖古公亶父率部族从豳地迁移至周原,建屋造城,发展农业生产,建立起以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组织。可以说,关中是周取代殷商统一天下的大本营、根据地。
周时远道迁徙来到关中的还有秦人。最初,秦人在渭河平原最西侧的汧水、渭水汇合处给周天子养马,功绩卓著,周天子赐以秦邑,是周的附庸国。秦人长于畜牧,“善御”“善走”。《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先祖造父为周穆王驾车远行,可以“一日千里”。周平王为避犬戎东徙雒邑,因秦人带兵护送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岐以西,处山河环护的四塞之内,西北要拒犬戎来犯,东有山东诸强国,南是秦巴山区阻隔,秦人所要面对的,既有战争危险,更有贫穷闭塞落后之困。输在起跑线上的秦人不肯坐以待毙,致力于寻找破解之策。“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漫长努力中,秦人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变法鼎新发愤图强,至商鞅变法达到高潮,“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终于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虽二世而亡,却开创了百代皆行的秦制度,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历史篇章。在秦人的诸多成就中,交通方面的创新既是成果,又是手段,尤为重要。
秦人偏处西隅,向东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向。秦人很早就沿境内河流从事水上运输,输粟于晋的“泛舟之役”,就是史籍所载规模空前的运输活动。春秋时期,秦人曾“造舟于河”,并在黄河历史上修建了第一座常设的浮桥。战国时,为阻止质于秦的燕太子丹回国,秦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虽未能成功,但秦国桥梁建造技术水平由此可见一斑。水上运输发达及桥梁建造技术高超,使黄河之于秦人,已不再成为天险。在陆地交通上,秦人在战国时期修建了函谷关,扼守崤函古道,自此使关中具备了“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的地缘优势。
向南,秦人征服秦岭巴山天险,修筑了通往巴蜀的栈道,这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创举。秦巴险峻难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秦人创新性采用“凿孔架木”技术,以“地崩山摧壮士死”的代价,在此间开凿道路,使“天梯石栈相钩连”,用千里栈道联通了两个“天府之国”,从而改变了与山东强国的实力对比。
向北,秦人“堑山堙谷”,修建了从咸阳直达今日包头的秦直道,将“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与关中以最短距离连通,是汉代北击匈奴的重要通道,后世沿用数百年。
“治驰道”,是秦人最具时代特色的交通建设成就。驰道被喻为最早的“国家级高速公路”,据记载,其形制“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设分隔带,道路整体规模“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同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驰道交通规则。至汉武帝时,驰道几乎遍达“天下郡国”。驰道制度标准化、网络化的思维,奠定了中国古代交通体系的基础,其影响力延续至明清时期。
回望历史,仅从秦汉交通方面的创新成就,就足以窥得关中人创新、高超的建设理念和技术,还有关中这片土地上开放、进取的文化气度。及至唐以后,随着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经济中心东移,关中丧失了政治中心地位,日渐式微,特别是经过有明一代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安于“四塞之固”,惯于抱残守缺,禁锢于“城墙思维”,保守的标签因此而来。其实细想一下,“四塞”还是那个“四塞”,是优势还是弱点,归根结底,在于理念。所谓“理念一新天地宽”,只要愿求新、肯求新,总能“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