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际金价突破历史新高,现货黄金盘中突破3065美元关口,报3066.46美元/盎司。此前高盛在最新报告中将对2025年底金价的预测从3100美元/盎司上调至3300美元/盎司。
本月初,中国央行晒出家底,其中黄金储备7361万盎司,环比增加16万盎司。这是央行连续第四个月增持黄金。
按照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全球央行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连续15年成为黄金的净买家。尤其是过去三年里购金量都超过1000吨,这意味着每年从矿山中挖出来的黄金,有超过四分之一都流入了央行的地下金库里。
工作人员展示国标1号金条。新华社记者 陈树根 摄从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慧眼识金到现代央行“拥抱”黄金,人们对这种抗氧化、耐磨损的稀有金属孜孜以求,并对它有着各自的解读。
黄金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我们不妨从炼金术——这个曾经催生了化学的“前沿科技”——来切入。
文|王亚宏 瞭望智库国际观察员
编辑|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黄金神话:东方的炼丹术
在21世纪20年代一本正经地讨论炼金术,会有种扑面而来的荒谬感。但如果将时间回拨400年,炼金术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前沿科技,牛顿等一干站在巨人肩上的大佬纷纷投身其中。现在,虽然科学“清理门户”,把炼金术逐出山门,人们对黄金的向往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丁点儿变化,这就给炼金术留下了一条长尾——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借着黑科技的突破再次“还魂”。
2024年4月3日,营业员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一家金店整理黄金首饰。新华社发(倪立芳 摄)在现代实验室里,已经可以依靠大力出奇迹的办法生成微量黄金,穿白大褂的科学家总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黑袍炼金术士的梦想。另外还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通过航天工程实现太空采矿甚至捕获某颗含金量颇高的小行星。这种像是从科幻小说中走出的方法可以说目的正确,但在手段上却失去了炼金术的初心:以多快好省的方式,将廉价的物质变成黄金。炼金术看不上入不敷出的方式。每位炼金术士都是出色的造价师,他们严格的成本控制也很好理解,毕竟人们将炼金术当作一条追求财富的道路,或者是追求长生的方式,而不是赔本赚吆喝的撒钱行为。
因此炼金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只是精通物质变化的化学家、善于调和配比的药剂师,还要是了解成本核算的会计师。沿着这三条“职业操守”,会对炼金术有更系统了解。而且从一开始就要明白的一点是,了解炼金术并非是要去追寻“炼”的方式和“术”的内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金的意义和千百年来人们对金的追求。
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一直是前辈李白的迷弟。他在给大哥的七绝诗《赠李白》里,加上了对李白仙气飘飘的描述:“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诗里面提到的能让“谪仙人”李白感到愧对的葛洪,是位道家大能,被称为“抱朴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名字后面缀了“子”,就等于在历史书上留了底。抱朴子葛洪出身东晋江南豪族,曾师从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左慈,学得一身本领,精研和炼金术殊途同归的丹术。
中国炼金术发端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盛于东晋。东晋正是丹方盛行、名士风流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竹林七贤”那样的群体。在这帮大客户的眼中,葛洪炼制的丹药是其中上品。毕竟葛洪有理论也有实践,并敢为实验冒险。
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仙丹能让人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炼出不死药,是术士的终极追求,在中国的炼制传统中,炼金只是炼丹的一种副产品。
黄金抗氧化、耐磨损的稳定性让古人惊叹,“黄金如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方士们猜想,黄金有不朽的特征,如果服用类似黄金的金丹,人会不会也长命百岁?这一大胆的假设虽然难以求证,却足够蛊惑人心。在“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理论下, 术士们希望能炼出一种名叫“金液”的神秘物质,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长生比财富更诱人,在此诱惑下,炼丹引来权贵赌博式的追捧,而在炼金这条次一等的赛道上,也留下了不少术士的记录,比如李少君、栾大等。
除了术士,汉武帝刘彻的亲戚也亲自下场验证炼金术。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算起来是刘彻的叔辈。这个叔叔精通炼丹,并著有大部头理论《淮南子》。不过刘安后来并没有一直在实验室忙碌,也没有专注于其炼丹的副产品豆腐这类美食,而是挑战了难度更高的谋反。叛乱很快被雄才大略的刘彻扑灭,刘安也被抄家。河间王刘德查抄刘安家产时,在刘安的枕头中发现了一本秘而不宣的《鸿宝》,书中记载的是失传已久的炼金术和一些养生秘方。后来刘德的儿子刘向按照书里的方法试图炼出黄金,但结果却只留下《汉书》中记载的“费甚多,方不验”,刘向的发财梦断。
炼金术在唐代得到大发展,一方面兼容并包的大唐对各类探索态度上很包容,物资供应也充沛;另一方面当时皇室自称老子后裔,重视道家一脉的炼金术也算振兴祖传艺能。
历代不少术士留下了“炼金方子”,其产生的伪金伪银多用汞和铜、铁、锡等金属合成,而这些合金瞒不过行家的眼睛。
炼金术没能产丹,也不产金,但却有个划时代的副产品:火药。炼丹过程中的爆炸促进了火药的诞生,《抱朴子》一书中就在炼丹过程中提到火药的制作大致有:煅、炼、炙、熔、抽、飞、优等步骤,这些步骤都是最基本的化学操作,为术士的必备技能。
2
用蓝精灵炼金的西方传承
埃及的努比亚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冶炼黄金的群体,考古证据显示5000多年前那里的人已经慧眼识金。古埃及人掌握了冶金术,也顺带发展了只有一字之差的炼金术。公元前200年左右生活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德谟克利特斯是最早可以考证到姓名的炼金术士,他所写的《自然和神秘之物》提到了制造黄金的配方。19世纪发现的古埃及莱顿莎草纸和斯德哥尔摩莎草纸上,也描述了一些用于染色、制作香水、冶炼金属的实验方法和配方,其中有一些涉及金属转化的内容。从这些文本上可以发现,最初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给其他金属染色,让其看上去像是黄金。之后炼金术士对自身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让炼金产品摸上去、用上去和称上去都像是黄金。
埃及人还将炼金技术向北流传到地中海和爱琴海地区。古埃及主掌月亮的神祇托特,以及后来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和旅行者之神赫尔墨斯相互融合,被看作是炼金术士的祖师爷。炼金术士常在他们的炼金原料上贴上画着赫尔墨斯神像的封条,以确保成功。
公元前1世纪,埃及海港城市亚历山大成为当时炼金术的中心。这座以图书馆闻名的城市适合发展炼金术这类在当时可以算作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再加上托勒密王朝的支持,《赫尔墨斯文书》这本记载金属混合技术的理论著作在亚历山大诞生了。
源自埃及和希腊的炼金术不断开花结果,在当时留下的炼金笔记中,既能看到实际的观察,也能看到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而当观察和实践都不能带来黄金时,还会有新的理论和材料来填补框架漏洞。
7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世界流传的炼金术通过伊利里亚半岛传到欧洲,扩充了炼金术的理论、技法和使用的材料。阿拔斯王朝宫廷御医贾比尔·本·哈彦的著作对炼金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古希腊的炼金术思想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宇宙生成说相融合,进而创造出被称为“秤学”的炼金术学说。在《东方录》一书中,本·哈彦还吸收了来自中国“五行生克”的炼金思想,提出特定的金属可通过某种媒介实现物质间相互转化。
相生相克,这看上去是熟悉的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炼金的结果也是熟悉的:没炼出哪怕一克黄金。不过在炼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或许比黄金更宝贵,炼金术士越来越注重实验,就像本·哈彦说的:“让术士们感到高兴的并非得到了大批材料,而是找到了完善实验的办法”。
在12世纪前后,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知识回流欧洲。许多欧洲学者前往南伊比利亚,学习伊斯兰图书馆中保存的古希腊各学科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译成拉丁文在欧洲传播,这些学科中也包括炼金术。1144年,英格兰修士切斯特的罗伯特在西班牙完成了对一本阿拉伯炼金术著作的翻译,名为《论炼金术的组成》。
西方炼金术的理论和实践虽然都在逐渐发展,可在官方层面却一直没有得到认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下令销毁所有炼金术相关书籍,并禁止炼金。后来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发布教令,宣称“事物的本性中并不存在”金属嬗变的可能性,因此炼金术士们“最终用假嬗变来冒充真金银”,并禁止将嬗变产物当作天然金银使用或售卖,违者将被判罚缴纳等重的真金银。
正是由于官方的禁令,让炼金术士形成了神秘、阴鸷的刻板印象,并流传至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炼金术书籍中对术士的要求则是大相径庭的另一标准:健康、谦逊、耐心……
比利时漫画家皮埃尔·居里福特在1958年创作出一部系列漫画《蓝精灵》,很快就风靡全球。漫画中的大反派格格巫是一个狡猾、贪婪的炼金术士,他反复炼金不成,认为是缺少一种关键材料,只要抓住七个蓝精灵加到煮皿中,就能成功炼出金子。
皮埃尔·居里福特创作的蓝精灵与格格巫漫画。格格巫找到了炼金的关键配方,光这一点就比现实中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其他炼金术士要幸福得多,后者试图用科学工具造出黄金,但迟迟不得其法。尤其从文艺复兴开始,科学被逐渐从宗教的禁锢中释放出来,人们对金属了解越来越深入,炼金术也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再加上印刷术的传播,出现了一场“炼金知识大爆炸”,先后出版了一大批关于炼金术的书籍。
当时炼金术是一门发达的显学,以至于获得了几乎能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并列的地位。一批勇于探索自然前沿的科学家入坑炼金术,将其作为要征服的课题。16到18世纪不少科学家的手稿中,都能找到炼金术的痕迹。比如伽利略、达·芬奇和牛顿等人都涉猎过炼金术。牛顿留下的手稿显示,他曾下了大功夫逐字逐句注释了不少古代炼金术著作。为了方便查询,牛顿还编辑出一份包含大约7000个名词的炼金术词汇表。
人到中年的牛顿离开剑桥大学前往伦敦的皇家铸币厂任职,这份新工作不但薪酬比教职高很多,而且让牛顿接触到大量用来铸币的贵金属。牛顿认为铸造金币必须使用真金,但他同时也没有放弃将其他金属转化为“真正黄金”的努力。
1940年,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被授权打开一箱被封存了两个多世纪的牛顿手稿,他惊奇地发现里面包含大量牛顿在炼金实验中所做的笔记。牛顿相信古代炼金术士知道如何制造黄金,并曾亲自进行过多次炼金术实验,包括参照前辈炼金术士的笔记,炼制出一种被称为“星锑”的晶体。
炼金术在高峰期分裂成两派:一派被从科学的大雅之堂中驱除出去,成为兜售神秘主义的江湖骗子,另一派则留在科学殿堂中,致力于建设化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换句话说,化学是从不断失败的炼金术中脱颖而出的。
3
化学之路:科学和玄学住隔壁
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总结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之前,找到一种元素的“左邻右舍”并不那么容易。虽然不能说“元素表不出,化学如长夜”,但在黑暗中摸索规律确实是件费心费力费运气的事。
门捷列夫善于总结规律,更做得一手上好的“完形填空”。他把黄金放在元素周期表里的第79位,因为黄金的原子序数为79,也就是说每个黄金原子核内有79个质子。在门捷列夫之前的数百年里,有大批先驱凭借点点微光,为他的填空积累起素材。其中既有拉瓦锡、法拉第这样为后来者贡献出肩膀的巨人,也有更早筚路蓝缕的炼金术士们。他们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寻求长生和财富之路上,发现了元素的应用。
英语中化学(Chemistry)这个词里,就能找到炼金术(Alchemy)的词根。炼金术士在实验中使用了许多现代化学中常用的实验设备,例如鼓风炉、实验室玻璃器皿、热量计等。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元素周期表的指引下,炼金术士早就发现要炼出黄金,最好的原材料就是和它相邻的汞。
只要配比做得好,普通材质变成宝。金红色的氧化汞让炼金术士感到兴奋,鲜红的朱砂在加热后变成银白色的汞更让人惊叹,而可溶解黄金的王水则被他们称为“黄金饮料”。
真正把黄金和汞的关系从神秘主义的殿堂中拖出来的,是有“现代化学创始人”之称的罗伯特·波义耳。波义耳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探寻炼金术,并被一名叫迪克罗泽的法国人骗走不少钱财。迪克罗泽声称他有炼造黄金行之有效的配方,还可以引荐波义耳加入“真正的”炼金术士秘密组织。一心炼金的波义耳信以为真,并付出了沉重代价。
实际上这笔被骗的钱或许是波义耳一生中花得最值的一笔,因为它可以看作是催生化学这门学科的学费。1661年波义耳出版了《怀疑派化学家》,这本小册子被认为既是对以往炼金术的批判之作,更是让化学从炼金术中独立出来的创新之作。这本书发表的日期,也被看作是现代化学学科诞生之日。
作为“化学之父”,波义耳明确了研究化学的目的。他认为研究化学并不是拘囿于炼金或是医药,而在于深入探索物质的本性,为认识物质设计并进行大量实验,有目的地收集观察到的事实。这种体系化的探索让化学从古老的炼金术和医药学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一门专为探索自然界本质的独立科学。
从炼金术士华丽转身为化学家的波义耳没有中断对黄金和汞的持续探究,1676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题为《论用黄金加热水银的过程》的报告,介绍了一种与黄金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并产生热量的汞化合物;在另一篇论文《化学原则的可推导性》中他报告了一种可以立即溶解黄金的汞化合物。
上千年来,汞一直诱惑着炼金术士,让他们对炼出黄金充满各种希望,但冷峻的事实又让这些瑰丽的期望像肥皂泡一样破裂。更残酷的是,长期暴露在有毒性的汞蒸汽中,炼金术士不但失去希望,身体也普遍受到了摧残。
在科学被启蒙运动送上神座后,作为一种典型的“伪科学”,炼金术切断了和化学的联系、被贴上愚昧无知的标签,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过去的炼金术从未成功,但并没有阻止人们对于炼金术的兴趣和期望,现代“科学炼金”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突破。
现在的实验室人员有元素周期表这个索引,有高能加速器这个新的炼金炉,以及庞大的电能这种燃料。在装备了新工具后,要获得有79个质子的黄金理论上有两种方法:将低于金序号的元素核内质子增加到79个,这个元素就可以变成金;或者只要将高于金序号的元素,减少核内质子数,使之等于79个,就会变成金。然而,不管是给质子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要通过核聚变或裂变得到所需元素。先不说原料怎么样,单单引发裂变或聚变所需的仪器和能量,从价格上就是天文数字。
创造黄金的成本远远超过所产生的黄金价值,这意味着为了求财而制造黄金,最终是笔亏本买卖。技术进步寄托着降成本的希望,当前实验室培养钻石已经在逐步蚕食天然钻石的应用场景,但实验室黄金远没有足够的力量迈入到工业化生产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