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姥姥家的风箱

转自:邯郸晚报

□王哲玲

在我的家乡很长的岁月里,家家户户的灶头旁几乎都有风箱的身影。姥姥家的风箱已经用了20多年了,做菜烧饭仍然离不开。

1968年我下乡住到姥姥家。每个清晨都是在“啪嗒、啪嗒”的风箱声中醒过来。晨光熹微里,姥姥总是第一个起床,为大家庭的生活拉响一天的序曲。

姥姥家的风箱,是个长方形的木头箱子,有板箱、拉杆、活塞、活门组成。为了不漏气,活塞的四周用结实的棉线裹着一群密集的鸡毛。轻软的鸡毛不影响活塞的推拉,但有效地防止了空气的外泄。每只风箱的前后有两个很小的活门,张开将空气吸入,推风时合紧。随着拉杆的前后拉动,活门会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随着风箱的节奏,灶膛里的火苗一起一伏,映得烧火人的脸庞忽明忽暗,清脆的风箱声,和着乡村鸡鸣狗叫、小孩哭闹的喧哗,犹如一首错落有致的乡野交响曲。

拉风箱看似简单,实际上既是体力活,也得讲技巧。刚生火时,风不能大,大了容易将火吹灭,只能轻轻拉出微风,当灶膛的引火柴充分燃烧,特别是放了硬柴、木质树以及煤炭之后,就可以用力拉,火势汹涌澎湃,直达锅底。此外,烧火时还要两手兼用,配合默契。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终于可以坐在灶台前烧火了。当红彤彤的火苗映照着我的脸庞,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到了冬天,外面大雪纷飞,寒气逼人,但灶间却温暖如春。我们小孩子会主动帮大人拉风箱,一则为了取暖,二则可以饱口福。在缺穿少吃的年代,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先吃上一口锅里的食物;同时可能会有意外收获——顺便在退出的炭火里埋入红薯,等饭做好,红薯的香味也透出来了。剥去焦黑的外皮,咬一口,既香又糯,那好吃的美味难以言表,如今想来,仍满口生津。

每年的春节,风箱都要比平日更加忙碌。姥姥和舅母在灶台后忙活着,我在灶台前烧着火,灶膛里的火苗红红火火,有时窜得很高,紧紧舔着锅底。煎炸煮熬,一锅锅浓郁的饭菜袅袅绕绕,氤氲着整个灶房,熨帖着我们的肠胃。那快乐的程度,那幸福的滋味,还有那芳香的唱和,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

“啪嗒啪嗒”的风箱声,是故乡烙在我记忆深处永不消逝的印痕。如今,天然气走俏千家万户,煤气灶、电饭煲也广泛应用,那时时相伴的风箱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的一个缩影,无尽想念。一半是温馨,昔日那个家庭生活的情景虽苦忧乐;一半是哀伤,毕竟与风箱相伴的岁月已离我越来越远,永不回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姥姥家的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