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拓展数创发展新空间,推动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黄婷 董鹏程
珠江奔涌,南海浩渺,千年岭南文脉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前行。
站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机器的轰鸣声不断传来,一栋栋大厦以崭新的面貌矗立眼前,一片综合金融总部集聚区已现雏形。而在一路之隔的金融城北区,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在羊城创意产业园拔地而起,以“竖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之姿,将广东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气质展露无遗。
如果从百米高空俯瞰,看得见的是人流、车流、物流的快节奏运转,但其澎湃之力更在于看不见的地方——正如江流交汇之处,文化、金融、科技激烈碰撞,汇聚融合。
其中文化的一脉,不仅来源于羊城晚报多年来深耕“媒体+”的深厚积淀,更源于羊城创意产业园的数字创意集聚生态。目前,羊城创意产业园已集聚200多家文化新业态企业,包括酷狗音乐、荔枝集团、洋葱集团、天闻角川动漫等,累计孵化9家上市公司,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数字内容激荡创意灵感、游戏动漫涌向科技前沿、人工智能润泽文化表达……当前,在文化科技融合的Hehson潮下,拓展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新空间,已经成为推动融合创新、业态升级的必要之举。
3月28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东广州召开。未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将吸引更多具有垂直优势和辐射能力的头部企业入驻,带动业态升级,建成“竖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的蓬勃生长中拓展新空间,在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中引领潮水方向。
向上拓展空间,织密交通网络
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屹立于羊城创意产业园的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大楼外立面以“羊”字为脉络,顶部塔冠宛若一张“打开的报纸”,其承载的抱负,正是羊城晚报“从纸开始,向云出发”的媒体融合和产业孵化之路。
作为金融、科技、文化三大产业交汇的重要载体,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将依托羊城创意产业园的文化科技基础和广州国际金融城的金融优势,建成“竖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跨界融合。大厦规划涵盖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羊城晚报融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等媒体业务空间,以及文化和科技融合实验室、文创产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
作为金融城北区核心区的第一栋超高层甲级写字楼,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的建设,也标志着广州“珠江新城—金融城—琶洲”黄金三角区向北拓展的关键一步。
产业繁荣,交通先行。在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周边,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正在加速织密。
当前,金融城北区以“方格+放射”形态构建对外接驳路网,快速实现南联琶洲、西接珠江新城、北通天河智谷智慧城、东达黄埔的区域交通联系。内部东西向打通骏南街,南北向打通科新路,形成“十字”内部路网骨架。通过轨道引领和常规公交补充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轨道站点8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在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的不远处,广州金融城站预计2025年年中开始运营。届时,金融城站将实现“地铁(5号线、23号线)+城际(广佛环线)+值机大厅+自驾路网”无缝衔接。未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的员工前往外地出差,从金融城站出发,约20分钟即可直达广州南站与白云机场。
周边交通规划的立体化升级,让通勤群体的“最后一公里”出行更为便利。“目前跨黄埔大道的人行天桥金羊桥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实现与金融城起步区慢行系统的无缝衔接。”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一所所长赖奕堆介绍,通过地下车库扩容、打开城市界面、非机动车专用道优化等措施,项目周边目前的交通拥堵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更值得期待的是,规划中的“空中连廊+地面骑楼+地下通道”三维步行网络,将进一步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交通系统的加密升级,将进一步促进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金羊桥建成后,直接连通金融城起步区与金融城北区,这一物理距离的缩短将促进两大片区的资源互通与功能互补;通过衔接地铁站及公交站点,也将优化“最后一公里”出行。
胡刚进一步指出,随着广州城市发展主轴持续东进,大厦凭借毗邻广州国际金融城的战略区位,其产业集聚与创新孵化优势将得到显著强化。未来,大厦的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可以充分结合这一趋势,进行更深入的规划与思考。
集聚优势资源,形成创意磁场
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为文化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空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命题。
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竖起来”的是大厦从金融城北区拔地而起的高度,“树起来”的则是广东以“媒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升级的信心。
当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推动新闻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出“传媒树品牌,园区聚要素,产业促融合,文化铸灵魂,数据谋未来”的发展战略,奋力把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打造成为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承载地、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地、大湾区文化产业新地标,并形成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与羊城创意产业园错位发展、梯次开发的新格局。
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聚集。酷狗音乐自2014年入驻羊城创意产业园以来,用户规模逐年增长,月活跃用户数稳居数字音乐领域前列。
酷狗音乐相关负责人表示,羊城创意产业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吸引了荔枝、洋葱等众多企业入驻,园区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完善的配套设施,强劲的资源整合力,使园区成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地标。
在酷狗音乐相关负责人看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的投入使用将加速人才与资源集聚,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为他们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和市场机遇。“作为数字音乐的链主企业,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和大厦,形成更加紧密、完整的音乐产业链生态,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持续扩大广东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
未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不仅是羊城创意产业园产业升级孕育的新枝,也将是孵化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沃土。大厦与园区合力构筑的创意磁场,吸引了众多产业新势力的目光。
自2013年成立以来,广东程视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程视视觉”)专注于“元宇宙+人工智能(AI)+知识产权(IP)”领域的数字化虚拟现实研究与探索,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州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
程视视觉创始人程豪表示,“大厦附近产业高度集聚,周边有众多游戏、动漫公司,与我们的业务链条紧密相关,创新氛围很好,便于我们开展交流与合作”,公司有入驻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的意向,希望借助羊城晚报的行业资源,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加快产业落地。
“今年,电影《哪吒2》让我们体会到IP项目的爆发力,它的成功也进一步印证了文创产业的发展潜力。当然,前期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资金投入高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程豪坦言,希望羊城创意产业园能够成为桥梁,吸引更多金融资本的关注,包括政府产业基金的支持,推动出台相关创投和资金扶持政策,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搭建交融平台,引领产业发展
岭南数字创意大厦这栋全新的建筑,不仅代表着大湾区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也预示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即将到来。
依托区位优势,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将瞄准“数字+文化”定位,与金融城起步区的金融总部、东区的科技企业形成产业互补,共同绘就区域产业发展蓝图。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岭南数字创意大厦锚定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地目标,将努力吸纳重量级、互联网巨头企业,对行业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形成集聚效应,引领产业集聚发展。
除了吸纳行业巨头,羊城创意产业园及岭南数字创意大厦还将构建企业成长生态链闭环,从初创微小企业、中期发展企业到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上市企业,全过程都能在园区内实现,形成低中高端企业发展梯度的产业链集聚业态,提供全链条管理和更优质的配套服务,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中,促进数字文化消费是关键一环。
以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抓手,岭南数字创意大厦将构建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大力布局文化平台经济、云演艺业态、云展览业态、沉浸式业态,使传统文化产业在高科技高技术应用迭代中发扬壮大,构建数字化技术应用生态,形成数字文化消费新业态。
如何进一步强化岭南数字创意大厦的文化地标属性?暨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郑焕钊建议,需要借鉴“城市客厅”或“文化广场”的理念,将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打造成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品牌的载体,让人们提到大厦时,能自然联想到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因此,需要先明确产业定位,再围绕定位策划一系列可持续、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
在吸引新兴企业入驻方面,郑焕钊认为,未来的文化产业集聚地应成为促进要素融合、推动创新的平台。面向未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要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搭建更优质的要素融通平台;借助广州国际金融城的金融资源,探索金融赋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巩固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未来这里将成为数字创意领域交流、共享和融合的理想空间,为构建完整产业生态体系奠定物理基础。”赖奕堆认为,岭南数字创意大厦这座建筑不仅是文化符号的载体,更是城市有机生长的试验田。随着金融城北区规划的逐步落地,这里或将诞生一个集金融创新、数字文创、智慧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样本。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