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两个关键时点
年内还有两个关键:一是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后的交易性机会,二是年中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同频后的配置性机会。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两个关键时点
策略聚焦
年内两个关键时点:一是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后带来的交易性机会,二是年中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同频后带来的配置性机会。从风险落地后的进攻方向看,经过3月大幅调整且后期有催化的科技主题预计会成为4~5月最好的方向。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有利于打开内需叙事的向上空间,解除中国核心资产的估值压制,且随着更多传统核心资产走出业绩拐点,市场将迎来2021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风格切换。配置上继续聚焦A股和港股核心资产。
风险因素:中美科技、贸易、金融领域摩擦加剧;国内政策力度、实施效果及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俄乌、中东地区冲突进一步升级;我国房地产库存消化不及预期。
关注业绩稳健、估值低位
主题
主题聚焦
建议关注业绩稳健的低位主题,包括低位消费主题、AI+主题和商业航天航空。我们延续从3月份以来的主题配置观点,建议继续关注业绩确定性或订单确定性强、估值水平相对低位的相关板块和资产。从催化因素分析上看,重点关注消费刺激政策落地、3~4月份互联网厂商密集召开AI平台和产品会议,国产大飞机产业化发展提升市占率。
风险因素:中美摩擦进一步激化,地缘冲突加剧,市场资金净流出扩大,国内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深海科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经济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在顶层设计之下,相关支持性政策有望陆续出台,行业有望加速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万亿深海孕生机
国防
深海科技在2025年“两会”中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高层领导对深海开发的重视。我们认为,后续地方的相关产业支持政策预计将陆续出台,深海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之一也有望迎来类似于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的发展契机。在投资上,深海科技产业链涉及到上游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中游整机装备以及下游的运营和服务等多个环节,我们建议优先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当中的核心参与厂商。
风险因素:政策出台不及预期,技术商业化应用延后,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海洋环保进一步强化,地缘政治形势加剧。
深海发展,基建先行
电新
深海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获国家战略支持,相关装备制造、资源勘探和能源开发环节有望进入从0到1的商业化起步阶段,逐步打开新的万亿级市场,在市场+政策共同催化下,海工、海缆等深海基建环节有望率先受益。
风险因素:深海科技相关支持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技术商业化进程延后,各主管部门项目审批延后,地缘政治风险等。
科技兴海,向海图强
机械
深海科技主题是上层提出的全新概念,战略定位高度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后续一定会有更多政策落地催化,且板块整体位置较低,标的挖掘以及市场演绎还不够充分,后市有望持续演绎。
风险因素:产业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深海科技属于战略新兴产业,高度依赖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产业政策落地可能存在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国际市场上,钛合金、碳纤维复材等深海科技核心原材料价格可能出现剧烈波动,从而推高成本、削弱盈利能力。核心技术国产化不及预期:水下传感器、导航芯片等深海科技关键部件依赖进口,若国产替代进程放缓,叠加海外技术封锁升级,可能出现制约国产装备性能与量产进度。
再次强调钛材等
上游新材料投资机会
新材料
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深海经济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我们认为在顶层设计之下,相关支持性政策有望陆续出台,行业有望加速发展,我们看好一系列政策催化下板块主题性机会。同时,在上述背景下,我国水下相关军事装备或将加速实现突破,带动以钛材为首的上游材料和零部件需求的增长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形势波动;深海科技政策不及预期;深海科技相关技术进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形势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