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成大附院非遗“刘氏针灸”传承人刘吉祥:在创新与传承中守护中华瑰宝

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在这片广袤的医学沃土中,“刘氏针灸”凭借其独特技法和显著疗效,成为了百姓心中的传奇。

2024年12月,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刘氏针灸”成功入选。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刘氏针灸”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智慧与创新。

近日,我们专访了“刘氏针灸疗法”的第三代传承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吉祥,聆听他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守护这一中华瑰宝。

“刘氏针灸疗法”第三代传承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吉祥教授

一根针背后的故事

是不变的传承

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疼痛医学科,刘吉祥正在娴熟地为病人扎针,动作精准且有力。作为刘氏针灸的传承人,他的针灸技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这背后,承载的是一个跨越多个时代的故事。

最早,针灸所用的针具是由“老虎骨”磨制而成。随着时代变迁,针具的材料逐渐发生了变化。刘吉祥回忆道:“最初,我的祖辈使用的是银质针,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钢针逐渐成为主流,直到现代,不锈钢针和套管针成为了常见的选择。”

尽管针具的材质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刘吉祥强调:“无论材料如何变化,刘氏针灸最核心的技法没有变,就是要扎到筋膜层。”

刘吉祥的家族世代相传针灸技艺。他回忆说:“我爸爸去当兵,当时大家还不知道他会扎针,到部队后他经常扎,后来就在卫生院去了,最后到了部队医院,工作了40多年。”他说,而他自己则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传承了祖辈的技术。

刘吉祥正在为患者看诊

“扎针时,精准地达到筋膜层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湿寒症状。”他说,传统针灸往往强调针具的深度,但刘吉祥认为,针对风寒湿气等疾病,扎针不必过深,扎到筋膜层就能见效。例如,风寒并不在骨头里,而是在筋膜层中。因此,扎针的目的是通过刺激筋膜层产生疗效,而不需要扎到骨头或肌肉里。

刘吉祥始终保持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运用。有一次,他在九寨沟旅游的途中,遇到游客因高原反应突然晕倒。“当时没有带针具,但我临时采用了应急方法——用树枝或牙签模拟针灸,直接扎在穴位上,效果立竿见影。”他说,实际上,无论是树枝、牙签还是其他临时工具,只要能够作用在正确的穴位和筋膜层,就能产生相似的疗效。

打破传统

“刘氏针灸”的创新应用

作为刘氏针灸的传承人,刘吉祥不仅继承了祖辈的技艺,还在创新和传承之间找到了平衡。他的改进成果,尤其是“刘氏套管针”的发明,不仅提升了针灸治疗效果,还突破了传统针灸的一些局限。

“刘氏套管针”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设计,“一根针里面又套了一根针,外面还套了一个针,一根针里面有三根针。它借鉴了留置针的原理。传统针灸中,针具一般需要较快取出,而我们通过改进,这种针可以留在体内24小时,从而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达到更好的疗效。”刘吉祥解释说。

刘吉祥正在为患者扎针

在湿气重的四川,许多人面临风寒引起的肩周炎或关节疼痛问题。“刘氏套管针”在体内长时间停留,能有效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气,缓解症状。“而且,原来没有这个针的时候,我们一个疗程需要14天,而现在只需要5天,治疗周期大大缩短了,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现在很多住院的患者,大部分在10天左右就可以出院。”

自2012年研发出“刘氏套管针”后,刘吉祥经历了多次改进,最终实现了批量生产。刘吉祥还透露,未来他计划将刘氏套管针与纳米技术结合,探索无针治疗的可能性。“不过,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针灸的核心理念始终不变。”

除了针灸,刘吉祥还对传统膏药进行了改良。刘家传统的黑膏药虽然具有驱寒镇痛的效果,但使用不便且需要火烤。刘吉祥将其改良为“隔物灸”,通过自动发热机制,省去点火的步骤,同时提升治疗效果。他还结合了超声波和红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膏药的疗效和便捷性。

推广非遗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刘吉祥不仅致力于针灸技艺的提升,也积极推动非遗的社会化传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刘氏针灸的独特之处,近年来,刘吉祥在多个社区和学校举办了多场针灸科普讲座和实践活动。他表示:“非遗要走进社区、走进校园。我们通过在社区举办科普讲座,现场展示针具,让居民亲身体验‘刘氏针灸’疗法的诊疗特色与独特优势。”

特别是在成都大学,刘吉祥通过设立临床基地,培养了大量对刘氏针灸感兴趣的学生和医务人员。每年,大约3000多名学生会轮流到基地学习,深入了解刘氏针灸的核心理念和实际操作。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传统针灸的理解,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技艺的延续。

除了在校内的培养,刘吉祥还积极参与非遗的交流活动。他透露,目前成都大学正在建设非遗针灸馆,展示刘氏针灸从历史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该展览馆计划于今年5月开馆,届时将成为学习和研究刘氏针灸的重要平台,吸引更多人参观与学习。

刘吉祥认为,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幸运的是,近年来国家对非遗的关注和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刘吉祥坦言,过去十年来,刘氏针灸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望未来,他希望能继续推动刘氏针灸的创新和传承,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成大附院非遗“刘氏针灸”传承人刘吉祥:在创新与传承中守护中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