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明代钱榖《兰亭修禊图》
上巳民俗与蟠桃宫庙会
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周礼·春官》中就有“祓除衅浴”的记载。西汉刘歆在《西京杂记》将“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并称为“祓禊登高”。“重三”临水,“重九”登山,被认为是春秋两季重要的民俗节日。
上巳节的风俗包括踏青赏花、郊外纵马、放飞纸鹞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项是“祓禊”。人们或蘸水洒身,或以香薰草药沐浴,寓意祈求介祉,消灾去病。每岁三月初三,缙绅、百姓扶老携幼,前往郊外探春踏青、祓禊祈福。宫中嫔妃难出禁苑,会选择在内宫池中洗濯污秽,祓除不祥。元代嫔妃在浴澡之余,还会在池中注入积香水,“置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物……骑以为戏。或执兰蕙,或击球筑,谓之水上迎祥之乐”(陶宗仪《元氏掖庭记》)。
至于文人雅士,往往在春禊之际相约林泉山间,吟诗作赋,曲水流觞,谓之“禊饮”。众人散坐在溪水之畔,将佳酿倒入羽觞(耳杯)内,任其随波荡漾。若羽觞停在某人面前,此君则需赋诗一首;不能成诗者,罚酒三觥。这种形式在魏晋时期风靡一时。比如西晋元康六年(296),潘安、陆机等二十四人就在金谷涧边列坐水滨,曲水流觞,昼夜游宴,时人谓之“金谷雅集”。
北京最负盛名的上巳盛事首推“蟠桃宫庙会”。蟠桃宫原址坐落在东城区明城墙遗址公园东便门角楼路南,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道观。山门横额为“护国太平蟠桃宫”,俗称蟠桃宫。在两侧墙壁上分别嵌有“蟠桃”“盛会”四个琉璃大字,分外醒目。山门内供有王灵官,两旁则为四值功曹(值年李丙,值月黄承乙,值日周登,值时刘洪)。正殿供奉“金母”,亦称金母元君、瑶池金母、西王母,也就是百姓口中的王母娘娘。观内有康熙元年五月敬立的“护国太平宫碑”,主要记述了工部尚书、觉罗吴达礼为子祈福还愿,重建三间殿的始末。值得一提的是:吴达礼还是历史上第一位“巡台御史”。巡台御史由都察院请旨派遣满、汉御史各一名,前往台湾府进行巡察。蟠桃宫被拆除后,此碑被移往东便门立交桥南侧绿地,是蟠桃宫遗存之一,可惜年逾久远,字迹已然疏泐漫漶;碑阳尤甚,仅有“护国太平宫碑”可辨。
蟠桃宫旧址 林硕 摄与其他大型道观不同,蟠桃宫只有两进院落,但每岁三月初一至初三的庙会却是远近闻名,诚如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所写“庙极小,庙市最盛”。彼时人们或沿河泛舟,或骑乘毛驴,可谓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堪称南城一大盛事。津门查昌业曾沿通惠河至此游历,作《观庙市诗》:“十丈红尘过雨清,惠河添涨绕重城。瑶池香渺春云暗,阆苑花鲜晓日明。正是兰亭修禊节,好看曲水丽人行。金梁风景真如画,不枉元宫号太平”(吴长元《宸垣识略》)。诗文不仅描绘出清代蟠桃宫庙会的盛况,还提及了上巳节的另一个名字“兰亭修禊节”,来源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场春禊。
王羲之和兰亭春禊
东晋永和九年(353)暮春,时任右将军兼领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延请司徒谢安、司马左西属谢万、侍郎谢瑰以及王献之等一时名流,相约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春禊雅集。列位宾朋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间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期间,王羲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兰亭序》。对于此次雅集的具体过程,早已妇孺皆知,故不再赘述,但尚有几个问题值得推敲。
比如,世人皆称王羲之为“王右军”。对于“右军”二字作何解释,见仁见智。一方面,王羲之在《临河叙》中,自书为“右将军”;另一方面,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释怀仁的《集王圣教序》,以及孔延之的《会稽掇英总集》等文献中,也都写作“右将军”,应该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观点。然而,在官修《晋书》付梓之后,情况为之一变。编纂者在《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采用了“右军将军”的说法。由于《晋书》署名唐太宗御撰,《王羲之传》更是李世民亲笔审定,故后世称“右军将军”者甚众;故时至今日,仍是两说并存。
我们不妨从王羲之的任职履历和晋代官制入手分析:“素自无廊庙志”的王羲之,是在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的劝慰之下,出任护军将军;又在四十八岁之际,补缺出任会稽内史。按照晋代官制,王羲之曾担任过的护军将军是三品,外放之后担任会稽内史之职,所授军号也均在三品以上,故“右将军(三品)”之说更为合理。这也与何法盛在《晋中兴书》卷七《琅琊王录》中“累迁为右将军,不乐京师,遂往会稽”的记载相吻合。至于“右军将军”的官阶,则系四品。倘若王羲之是降级任用,史书上必定会留下“左迁”记录。同时,根据晋代军制:右将军属于“四方将军”之一,先秦已有之,既可掌卫戍京城,亦可率军征伐。右军将军则是西晋时期才予以设立,主要统领禁旅、掌管宿卫。从这个角度看,在外执掌地方的王羲之应为前者。
当然,无论王右军“名实考”的结局如何,也不论其麾下是野战军还是宿卫军,都不会对南北战局产生影响。永和初年,东晋军队两度兴兵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彼时,一种抱残守缺,守住半壁江山的气氛逐渐蔓延,南渡之人愈加沉溺晏游逸乐,参加春禊雅集的人数规模随之扩大。由此,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参加永和九年兰亭春禊的人是多少呢?在这方面,王羲之在《临河叙》末尾写道:“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于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下《企羡第十六》加注),屈指算来,凡41人,并未将雅集名士逐一列出。至北宋中期,孔延之在《会稽掇英总集》卷三《山水·兰亭古诗》中,详细开列了雅集之上赋诗的26人,即: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郗昙、王丰之、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但“诗不成者”的数量增加了1位,变成为了16人。在明代胡世安的《禊帖综闻》卷一《帖原》中,出现了这16人的具体姓名:谢瑰、卞迪、王献之、丘髦、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谢胜之误)、任儗、吕系、吕本、曹礼。这便是“41人说”与“42人说”的由来。长久以来,持两种观点者各执一词。纵然是集“禊帖”考据之大成的南宋学者桑世昌,在所著《兰亭考(兰亭博议)》之中也是两说兼采:在卷一中介绍了“42人说”,而在卷三内又写作“四十一人修祓禊之礼”。
千百年来,由兰亭春禊派生出的众多话题层出不穷、备受热议,体现出国人对于上巳民俗、兰亭文化持续关注。
三月初三食豌豆黄
在悠长的岁月中,风俗习惯也在不断流变。魏晋时期颇为盛行的上巳节曲水流觞活动,至两宋以降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尽管清高宗弘历也曾命人在自己颐养天年的紫禁城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中建起了“禊赏亭”,在亭内“凿石为渠”,效法王羲之众人曲水流觞之举,但仅仅是极少数人的复古之举,在上巳春禊中已难觅其踪。此消彼长,一种春季的应景吃食开始与上巳节相结合,并由民间传入宫廷,为三月初三的民俗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豌豆黄”。
每年春季正是豌豆的上市之期,商家将豌豆在锅中煮烂碾碎,待凝结之后,切块贩卖;尤其是在蟠桃宫庙会期间,推车叫卖商贩自崇文门外绵延至东便门。豌豆黄色泽金黄,入口即化,且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进食欲,得到百姓青睐。正因如此,民间渐渐形成了三月初三食用豌豆黄的习俗。值得一提的是:庙会上售卖的豌豆黄属于“糙豌豆黄”。这种豌豆黄形状为三角形,不过滤豆皮,通常也不加糖,而是加入枣肉调味(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有些商家则是直接将未去核的整颗小枣掺进豌豆泥中,食用者稍不小心,便会硌牙,非常影响口感。
咱们今天常见的豌豆黄则是“细豌豆黄”,属于御膳房改良版。大约在乾隆时期,豌豆黄业已传入宫廷,但制作方法未做改动。时至晚清,慈禧太后喜食豌豆黄,命御厨加以改进。首先,在选材上,使用上好的豌豆。其次,在工艺上,要将豆泥过箩,筛除颗粒。再次,外形上,摒弃了旧有的三角形,改为方形,好似一块块小金砖,有时也会用京糕条(山楂糕条)作为点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宫廷版的豌豆黄不再掺入枣肉,改用白糖和蜂蜜。
清帝逊位之后,御厨纷纷出宫谋生,这种口感更佳的改良版“细豌豆黄”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最终取代了“糙豌豆黄”,成为主流。尽管上巳节的很多风俗已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改变,但豌豆黄作为三月初三的代表吃食,仍然受到男女老幼的喜爱,位列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展现出我国悠久的民俗传统与饮食文化。(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林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