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县委县政府带头拆围墙,更好体现“公共”意涵

转自:千龙网

据报道,近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38个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拆除围墙一事引发了社会关注。当地县委、县政府带头拆除围墙,除中小学校外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紧随其后,陆续向公众开放。

长久以来的高墙深院,无形中传递着距离感、威严感。汉寿县机关事业单位拆除围墙的举措,不仅让政府大院与市民广场连成一片,更悄然推倒了横亘其间的无形藩篱。这种“拆墙式”开放,让政府建筑褪去神秘色彩,一下子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

一堵围墙的消失,既是政府姿态的转变,也是公共资源分配逻辑的重构。比如,汉寿县就通过拆除围墙释放出9万多平方米绿地、新增上万个停车位,不仅缓解了“停车难”的城市顽疾,更打破了公共资源的“单位使用”惯性。这种资源再分配不是简单的空间腾挪,而是对“公共”二字的重新诠释。

拆墙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开放空间倒逼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有人担忧拆墙会带来安全隐患或管理混乱,但汉寿县的实践证明:通过电子监控、预约系统、错峰管理等技术手段,公共服务与秩序维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多地政府都在尝试拆除围墙。这些探索虽有差异,但共同指向一个趋势:现代政府治理不应困于水泥砖块砌成的围墙,更需打破思想观念的桎梏。某些地方曾以“安全”“管理”为由拒绝开放,实则暴露了将“安全”与“开放”人为对立的思维定式。

可以说,拆除围墙,本质上是治理和服务理念转型的体现。一堵墙的消失,象征着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回归,也预示着民众从“被管理对象”向“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三五孩童在县委大院追逐嬉戏,外地游客把车停在县政府停车场,这些鲜活的场景正在书写新的政民关系图景。

未来的城市更新中,也许不必“一刀切”强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拆除围墙,但如何以开放姿态重塑政民关系,是每个地方都应该更多思考的命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县委县政府带头拆围墙,更好体现“公共”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