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多家央媒转发的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段视频,获得百万点赞。视频中,她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写的一篇作文《旧轨还乡》。
《旧轨还乡》记录了张潇冉和家人寒假乘坐火车一起回家乡的情形,抒写了跨越时空的亲情记忆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她用细腻的笔触,展开关于亲情、乡愁与生命轮回的叙事,将对家乡的思念娓娓道来,让听众如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了车厢内的场景和草原美景。
车厢里的一对爷孙,唤醒了张潇冉儿时随姥姥姥爷乘绿皮火车的记忆。她写道:“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推着小车的乘务员向老人推销商品,始终推销不出去,但是“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字里行间皆是真情实感,在细节中流露出一位爷爷对孙子的无尽疼爱。张潇冉由此联想到自己儿时:“姥姥、姥爷,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跃然眼前的画面和深情的追问,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情共鸣。
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是灵魂的栖息之地。在《旧轨还乡》这篇作文里,不仅让众多网友领略了这位初中生出众的文采,也感悟到她用文字传递出的温润与力量。
作文《旧轨还乡》的走红偶然中有必然。作为班级的语文课代表,张潇冉喜欢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经典作品。她的语文老师王杨军提到:“张潇冉很热爱语文写作”“她经常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会把自己看书过程当中的一些困惑和对文章的见解看法,发来跟我交流。”在兴趣驱动下,她坚持多读书、多思考、勤写作,经过多年持续的积累与努力,最终厚积薄发、妙手偶得,写出了《旧轨还乡》这篇精彩之作。
《旧轨还乡》之所以走红,恐怕不能无视这样的现实:近年来,网络语言的泛滥和阅读的碎片化,导致“提笔忘字”“张口词穷”成为很多人的痛点。不少中学生阅读量有限,写作文一味模仿套路,甚至依赖用AI去写作,缺乏感情投入,作品自然乏善可陈。相比之下,《旧轨还乡》这篇作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清新灵动的文字和纯朴的真情流露,让许多人读来不禁眼前一亮、心头一振。
写作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如何,影响的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才能写出好作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给出的答案是:“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坚持长期主义,老老实实读经典,认认真真写好每一篇作文,静下心来打磨笔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文学感知力。
对家长和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许多行动空间,至关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孩子把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从小就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在多读、多思、多练上持续下功夫,不断增强孩子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精彩人生蓄势赋能。这也正是初中生作文《旧轨还乡》走红,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