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立足中医药院校特色优势,系统构建“资源整合+课程创新+师资培育”三维育人体系,打造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品牌,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接班人注入强劲动能,时刻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铸魂育人
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教育变革
以精神灯塔照亮课程创新之路。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学院创新开发“语言+思政”双螺旋教学模式,通过跨文化思辨训练和案例浸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学全链条。
红色基因融入育人血脉。学院深度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打造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活动,让“六地”精神深入人心。建议在中小学开发《成长记录袋》评价系统,将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形成“行走的思政课”特色品牌。
固本强基
教育家精神驱动教师队伍蝶变
师德建设构筑精神高地。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四维联动”培养机制,推广“政治品格锤炼—师德档案跟踪—专业能力提升—文化涵养浸润”全周期管理体系。积极组织教师赴红旗渠、彰武治沙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将家国情怀化为育人行动。
分层培养激活成长动能。学院构建“三类六型”教师发展通道,设立新手教师“双导师制”、骨干教师“项目驱动制”、专家教师“学术共同体制”。推进“青蓝工程2.0”,通过跨校师徒结对、教学诊断与竞赛指导“三维赋能”,带动青年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数量翻倍。
近年来,辽宁省建立多个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在智能船舶、深海装备等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学院积极推进实现产学研融合,组织师生“把论文写在车间里”,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薪火永续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传承与创新
价值维度重构,锚定育人坐标系。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即“启智润心”化解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勤学笃行”重塑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胸怀天下”指明教育国际化的中国路径。学院系统梳理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与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层逻辑体系,构建“认知—情感—行动”的转化闭环。开展“教育者说”系列论坛,以“线上+线下”形式引发社会关注,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念具象化为“如何设计一堂家国情怀主题课”的实践案例,推动教育家精神从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语言。
实践创新路径,打造精神落地的辽宁范式。学院探索教育家精神传承的“四化路径”,依托“名师工作坊”和“师德实践基地”,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可观摩、可复制的教学场景。构建“必修课+选修课+隐性课程”的三维课程群,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周期。在相关课程上,结合VR技术还原黄大年、张桂梅等教育家的教学场景,使师范生沉浸式感悟“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推行“师德承诺制”和“教育家精神指数”评价体系,从“理想信念”到“弘道追求”设置量化指标,将精神传承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挂钩,形成“人人争当教育家型教师”的良好氛围。
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做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让每节思政课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火炬,让每个教育现场都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命场域。下一阶段,学院将持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帆,在立德树人的航程中破浪前行,积极培养更多新时代中医药事业接班人。
(作者:沙迪 宋悦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