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场景化体验化成为城市旅游竞争趋势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了2024—2025年中国旅游发展专家研讨会并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4—202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与会专家围绕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城市旅游竞争趋势、数字化赋能旅游全场景消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目的地依然是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的重要市场,从目的地品牌建设引致的场景旅游来看,短视频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流量引导和互动参与作用。从强调消费体验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来看,自驾旅游、一人旅游、开放空间旅游成为城市旅游市场新趋势。得益于可自主规划行程路线、自由选择消费内容、享受更加舒适便利的出游空间等优势,自驾游市场快速增长。从消费市场涌现的反向旅游和平替旅游趋势来看,针对小众城市的独立和个性化消费选择显著增加。反向旅游和平替旅游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即摈弃对于传统热门目的地的盲目跟风,将性价比和有效需求的满足作为消费决策的首要考量,这一变化有望给非传统目的地和新兴旅游城市带来更多市场机遇。
高昂 北京日报
提振消费不仅仅是搞些促销活动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将扩大内需放在首位,以内需为基点、消费为抓手,引导投资、提高效益,是增强经济发展自主性和稳定性的时代要求。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作为2025年的重要任务,进一步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从外需依赖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特别是,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双保险,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保驾护航,可见对于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视程度。
消费是经济活动中的“慢变量”,不仅仅是搞些促销活动就可以的。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需引入更多有效的政策工具,从根源上培植、辅佐、助力发展。“全方位”,意味着消费需求的最终呈现形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实物商品消费,还需提供更为广义多元的服务消费;意味着多渠道支持劳动者收入稳定增长、持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进一步看,还有必要促进消费与投资的有效结合,既弥补消费短板,又努力锻造特色长板。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是未来产业,但“人工智能+消费”可以是现实场景。在新技术“1—N”的发展进程中,尤其需要大量的应用场景,让技术不断试错改进、加快落地。抓住牵动性强、增长空间大的消费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消费”打造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是连接内需增长与消费升级的重要纽带。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技术突破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催化剂,让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稳定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创新路径。它不仅可以通过技术赋能重构消费体验,还能够通过技术渗透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劳帼龄 解放日报
(《观点 聚集》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