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日前,上海奉贤的新成长学校又少了三名学生。学校常务副校长、奉贤区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主任邢华和老师们却挺开心:因为这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并对原学校说“不”的“拒学”学生,而这三名学生恢复得不错,他们选择了回原先的学校“重启”正常的校园生活。
去年1月27日,本报曾以《这所“新成长学校”,专收“拒学”学生……》为题对新成长学校做过报道。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奉贤,对新成长学校进行回访。“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三年,悄然探索的新成长学校已让18位学生回归普通校园生活,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对他们而言,只要迈出了步,就是一种进步。”每次有学生回归,邢华总不忘这样叮嘱她们:“别担心,如果有啥不适应,欢迎你们随时再回来。”
是健康快乐重要,还是学习成绩重要?
“我肯定不会回学校的,去了也听不进课。”怀着这样的念头,初三学生小乐在新成长学校一待就是三年,是名副其实的“大师姐”。不过最近,小乐的想法变了。除了每周二、三、五到新成长学校报到,其余两天,她会试着回到原学校,和那群都没来得及熟悉的同伴一起,为中考努力。尽管讲台上老师快节奏的授课、复习经常让她“云里雾里”,但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考上心仪的中职校。
从小到大,小乐的上学路异常坎坷。一年级时,小乐对集体学习生活不太适应,但父母并未及时干预引导,导致她三年级开始出现了“拒学”现象。转学到另一所寄宿制学校后,不太擅长人际交往的小乐又和同学、老师多次发生冲突,对于同伴和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不信任和厌恶感。随后,父母又是一通转学操作,可小乐的状态毫无起色。用她的话来说,无论转去哪,妈妈只希望让她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全然不关心自己的精神状态,爸爸生意太忙,偶尔的沟通几乎全是说教。
多重重压之下,小乐“病”了。
2020年,她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中度焦虑和重度抑郁,上学之路也由此按下暂停键。
为更好地助力像小乐一样因各种原因“拒学”的学生重返校园,2022年10月,奉贤区正式启动“新成长关爱教育计划”,小乐成为了新成长学校的一员。
“她刚来时,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新成长学校心理老师叶峻记得,那会儿,小乐常常一身黑色装扮,戴着黑色口罩和黑色耳机,就连上课也不愿摘下来。第一次上心理课时,叶峻让小乐担任小组长,指挥大家完成任务挑战。她很惊讶——“真的是我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小乐开始出谋划策,并带着大家完成了挑战。那一刻,她摘下口罩,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我们注意到,面对校园的人际交往、学习场景,小乐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应。所以我们会通过一些心理疏导,来帮助小乐认识自我并厘清焦虑源头,降低焦虑水平。”叶峻坦言,起初小乐不相信自己会有朋友,但在新成长学校,她和两个女孩渐渐成了好朋友,经常约好一起上学,或去对方家里玩。由此带来的变化也显而易见,小乐从最开始戴着口罩不说话,到和同伴一起结伴共学,互相影响;从起初的一两周来一次学校,到如今每周三天全勤。
进入九年级后,小乐主动提出,想回原学校试试看。
第一次回去,她待了半天就受不了了。叶峻说:“小乐的难受不是因为焦虑,而是因为听不懂学习内容而无聊。我们也开导她,这么多年没有系统地学习,听不懂也很正常。但踏出改变的这一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段时间,小乐的妈妈也变了。她每周末都会参加新成长学校的家长沙龙,和老师、医生还有其他家长交流孩子们的改变。渐渐地,她不再看重中考,只希望女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她意识到,孩子的健康快乐,远比成绩和学业来得重要。
在家庭中缺失的,却从新成长老师那里收获了
“就像现在这样忽冷忽热的时节,有一天突然很热,我就给女儿小敏找了短袖换上。没想到当她脱下长袖,手臂上露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划痕。她抱着我大哭,‘妈妈,我真的好难过,你能不能帮帮我……’”
每每说起五年前的这段往事,小敏妈妈的眼泪都会止不住地滚落。但她依旧会毫不避讳地在周末家长沙龙上,和其他“同病相怜”的学生家长分享当初家庭教育的“失败教训”,并用女儿和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伙儿:只要肯改变,一切都会好起来。
用小敏妈妈的话说,在女儿成长的前10年,自己实在是太疏忽了,以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钱够花就可以了。小敏出生在一个重组家庭,四年级时,父母离异了。独自带着女儿的小敏妈妈以女强人的姿态,执着地为事业打拼。
在发现女儿有自残行为前,妈妈一直觉得,小敏是老师口中的乖乖女,她成绩好、身体好,完全不用家长操心。那段时间,妈妈心无旁骛地壮大自己的家居设计生意。有一次,小敏问妈妈,能不能帮自己找个心理老师聊一聊,妈妈还反问:“你这么健康,有啥好聊的?!”
发现了女儿的“伤”后,小敏妈妈急了,在网上四处寻觅“良方”。听说海浪声可以缓解抑郁情绪,她马上订票带女儿去海南。“在机场,看我还在不停地打电话联系生意,女儿急了,我就答应她,再给妈妈半小时,处理完这些事,到海南我就不看手机了。”
在海南的那几天,小敏妈妈信守承诺,小敏也和她说了很多埋藏心底的悄悄话,脸上有了笑容,晚上也睡得着了。结束旅程之际,小敏的一句话让妈妈百感交集:“妈妈,你有你的事业,但我更想要一个妈妈。”可回来后,忙于事业的小敏妈妈,仍然没能给到升入初中的小敏过多关注,直到她进入了新成长学校。
新成长学校心理总导师张珏,曾担任奉贤区心理教研员,长期处理学生拒学个案。在她看来,困扰小敏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关爱。而来到新成长学校后,老师们给她最多的,也是关爱。
小敏妈妈工作忙,早上没时间给小敏做早饭。新成长学校的老师们,就争相给她买早饭。发现小敏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老师们会耐心地哄着她,慢慢帮她戒一些坏毛病……同时,通过和小敏妈妈的不断沟通,老师也让小敏妈妈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女儿回家总说,新成长学校的老师都对我太好了。如果我不去上学,实在对不起那里的老师。”小敏妈妈说,那段时间,她也关掉了所有家装门店,尽可能把更多时间花在小敏身上。最让她惊喜的是,本以为小敏的情绪躁动是抑郁症引发的,但在新成长学校期间,通过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专业医生诊断,发现小敏的情绪问题只是源于甲状腺。经过对症治疗,如今小敏的情绪已恢复正常。
“以前,女儿觉得我跟她说话像领导在和下属交流,但现在,我们渐渐变成了可以平等讲话的‘闺蜜’。我学着去做饭,学着辅导她作业,学着向她示弱,让她觉得妈妈也是需要她支持和帮助的。”小敏妈妈说。每周末的家长沙龙,她从听众渐渐变成了助教,用自己的经历,让同行者看到一丝亮光。
医家教形成合力,超半数学生病情得到缓解
“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新成长学校,一来介意这里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二来部分家长还嫌弃孩子在这里学不到太多知识。其实新成长学校帮助这些‘生病’的孩子,不是帮他们学多少知识,而是帮他们重新融入集体生活。只有走出家门,回归集体生活,这些孩子才能慢慢找回生活和学习的自信。”
张珏坦言,在新成长学校这三年,她接触了不少孩子的个案,在她看来,绝大多数孩子的“病”,都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养极为忽略;有些二娃家庭,家长往往重视优秀的那个,被忽视的另一个就容易出现心理偏差;也有些家长,盲目地对孩子高要求,为了学习成绩全然不顾孩子身心发展……
“有个学生小欢,她爷爷是数学老师,妈妈读书时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在小欢出现‘拒学’现象后,妈妈干脆辞职在家教她。”心理老师陆安琪说,在小欢眼里,妈妈什么都懂,哪怕不去上学也没关系,因为妈妈都可以教她。即便到了新成长学校,小欢妈妈每天还要帮她挑课上。
奉贤区尚同中学党支部书记潘妍,上学期起志愿到新成长学校来当英语老师。为了提升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潘妍找来不少英语原版的校园剧,通过作品赏析的形式来上英语课。“如果是纯书面教学,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索性就不来了。所以我就设计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欣赏这些校园剧,看完再进行互动交流。”潘妍说,起初没什么学生敢回答问题,但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学生能自如地在英语课上开口了。
在新成长学校,学生们能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包容:晚上吃了药,早上起不来?没关系,可以晚点来;新来的学生上课不听,埋头看手机,老师也不会厉声喝止,而是会劝导他们慢慢地放下手机;不仅如此,老师还专门在心理课程中设置了一个章节,教学生如何处理与手机的关系;就连教师办公室那台电脑,午休时间都会成为学生的消遣工具。
为确保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上学期开始,新成长学校在班主任之外为每个班增配了专职心理教师,专门观察学生的言行,并解决一些突发的情绪问题。每隔两周,区里的医生志愿者会来学校对孩子进行评估;每周,学校特聘的专家也会对相关个案进行线上指导。在医家教合力之下,如今至少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其经医疗机构诊断的心理问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接下来,我们希望能进一步扩充新成长学校的心理教师队伍。”张珏坦言,三年前,新成长学校创设之初,曾面向全区心理教师发起过志愿者招募行动,但应者寥寥。最终只有6位心理教师积极响应,且一干就是三年。“说白了,很多心理老师也害怕,怕自己无力应对,怕孩子万一有什么意外……但事实上各个学校多少都会有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如果能有更多心理教师参与‘轮转’,那以后在学校碰到类似情况至少也会懂得如何应对。”张珏说,她期待更多心理老师能读懂这样的学生,也希望帮助更多家长解开困局,但光靠一家新成长学校,恐怕还远远不够。
原标题:《3年助18名学生“回归”!“拒学”的他们,在新成长学校按下重启键》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