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着我们的认知与生活。
这不,最近各大短视频平台上AI复活历史文化名人的现象,再度引发人们的热议。AI凭借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让一众古人以能说会动的“真人”形式纷纷出现于大众视野,这种形式颇具趣味性和娱乐性,如同打开了一扇今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之门。不过,“逸趣横生”的热闹背后,需要我们以敬畏和审慎去对待这一现象。
以往,我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了解,大多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记载、画像以及后人的评述,缺乏一种直观生动的感受。而当AI复活教科书上的那些历史人物时,他们穿越至现代语境中侃侃而谈,为人们带来了新奇有趣的体验。
当AI复活的孔子大谈“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我们得以聆听这位圣贤的教诲,感受他因材施教的智慧与胸怀;当AI复活的李白吟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洒脱不羁的神态、豪迈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当AI复活的成吉思汗跨上战马,重现草原征战的雄姿时,我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
这种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历史人物就在手机屏幕的另一端直视着我们,从书本中“活”了过来,而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他们的个性与魅力,深刻地理解他们的作品与思想。不少网友感慨,看到AI复活的古人和自己“面谈”,文化的DNA被狠狠触动了。看来,当孔子、李白、成吉思汗纷纷被AI复活,“让以前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历史无感的人重新燃起兴趣,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AI虽然强大,但目前仍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失真。AI在模拟人物形象、声音和动作时是基于现有的数据和算法进行推测和生成,生成的结果可能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存在偏差。人物“像不像”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就怕AI复活的一些具体历史细节“不像”。比如不同的朝代,女性的妆容和服饰都不一样,而AI可能会根据现代的审美观念进行创作,从而导致呈现的人物细节与历史不符。
AI的不当使用,甚至可能引发文化消解的风险。比如,不少使用者为了迎合娱乐化需求,让古人说起了网络流行语,飙起了英语,还对网友一通“暴躁输出”,例如出现了“王羲之杜甫李时珍轮流骂我”的局面。看不少人对这个局面“一笑而过”,笔者却觉得不那么好笑。统一模板的“暴躁输出”,会违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格和精神内涵,或误导受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将某些虚构的情节当作历史事实。一旦过度,既是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扭曲,也会消解历史文化的严肃性。
因此,面对AI复活历史人物的现象,还需多点敬畏与审慎。
一方面,我们始终要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历史文化名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思想、言行都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在制作相关AI作品时,要进行多重考证,确保利用AI生成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和文化逻辑,避免恶搞和歪曲古人形象与史实。
另一方面,我们要审慎对待AI的应用,认识到其局限性。AI虽然在模拟古人形象、语言和行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终究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工具,无法完全还原古人的性格变迁、思想深度和情感复杂性。毕竟,深入地理解古人、探索历史,仍然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回到书本、文献和实践中去。
总之,AI在历史文化领域的应用,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应多点敬畏与审慎,确保技术的应用服务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新奇和娱乐。
原标题:《面对“王羲之杜甫李时珍轮流骂我”的局面,就这样一笑而过?》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