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炕头上的“心电图” 串起“救命”一张网

  手机端查看患者所在位置。

  医生通过视频远程分析病情。

  村医上门为患者做心电。

  ■姜天琦 白铭波 本报记者 尹明文/摄

  3月26日10时许,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监控大屏预警声响起:“急救绿道通知:有胸痛患者正在转运至我院,请做好接诊准备。”3分钟前,来自呼兰区兰河社区的68岁于大爷,在社区医院做心电图时,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将走急救绿色通道转运到区第一人民医院……

  高效判读、及时转运、精准救治,于大爷的幸运来自呼兰区“心电一张网”的落地实施。去年,呼兰区将8个社区、9个乡镇、162个甲级村卫生室的所有心电机连成了一张网,村民足不出村,甚至在自家的炕头上,就可以做心电,全区9000余名百姓受益,90多名心梗患者因及时预判、转诊治疗赢得生机。据悉,今年全省范围内将推广“呼兰模式”,助力医共体建设,“心电一张网”构建的救治网络,共同串成一条县乡村的健康守护链。

  从“慢”到“急” 十余年的坚守

  2024年,历时73天,呼兰区的心电一张网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效落地的背后,是一群基层医疗工作者十年的坚守。

  “在基层工作久了,深刻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每一次的成功施救都是与时间赛跑。”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主任于泳告诉记者,呼兰区搭建的心电一张网,经历了从慢病防治到急病快救的心路历程。

  2014年,还是急诊科医生的于泳,每天出诊时,看着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截肢、失明,看着心梗、脑梗、尿毒症患者的无助,像一根针扎在了她心里:不能只做治病的“修补匠”,更要做防病的“守门人”。从2014年开始,在院方的支持下,于泳带着科室人员组织了多场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等相关的筛查、义诊活动,走村串屯,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化验、心电、眼底筛查等检查项目,并现场进行宣教。

  在筛查过程中,他们发现患者用药混乱、没有记录,为了让更多患者能拥有相对规范的健康档案,于泳团队按乡镇、村屯给患者建档,让患者凭姓名和住址就可以调出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相应的辅检及用药等信息一目了然,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也率先在省内实现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全程数据化管理。

  医生们凭着耐心与脚力,走遍了全区各个乡镇,累计建档6000余份,一个慢病档案库初见规模——时至今日,信息化时代的当下,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纸质档案还存放在于泳办公室的四个铁皮柜里,被她视若珍宝。基于此,2016年,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黑龙江省首个慢性病管理中心。

  2018年8月26日的雨夜,一位心梗老人因转运延误而离世,让于泳这些基层医生深刻意识到,慢病拼时效,急病拼速度。为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医院牵头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胸痛患者打造了一条高效的救治通道,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通过一年的建设,区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验收,于2019年12月27日得到国家授牌。

  “慢病中心的建设推动了从治到防的健康理念,胸痛中心的建设完成了从慢到急的整体布局。”于泳说。

  心电到炕头 与时间的赛跑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心电一张网’的建立,一边医生要触达,一边机器要给力,二者缺一不可。”呼兰区卫健局副局长白雪说,从2014年慢病防治开始,呼兰区一直持续开展培训,培养基层医生诊疗技能,提前做好人才储备,324名村医的上岗,保障了医疗救助可以直达乡间“最后一公里”。

  软件备齐,硬件也要“凑手”。白雪告诉记者,区卫健局在牵头实施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了解到区里虽然全域覆盖了心电机、除颤仪,但大多数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便利用资源和人脉帮助找厂家对型号,成功破解了原心电机的编码,攻克了技术壁垒,将呼兰区的心电机连成了一张网。区卫健局带领区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下乡给村医建账号、搞培训、做演练。2024年6月3日至8月16日,历时73天,呼兰区覆盖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乡镇卫生院、162个甲级村卫生室的“心电一张网”正常投入使用。

  “心电一张网”上线后,呼兰区腰堡街道水师村卫生室村医吴长波更忙了,累计100多张心电图,记录了心电到炕头的故事。“村里老人如果身体感觉不适,就会联系我们入户做心电,只要一键上传,区第一人民医院立即响应,为了保障这张网的高效运行,医院还成立了心电判读团队和预警团队,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判读中心的专家回传报告的时候,在电脑屏幕端标上红色叹号,立即会启动多方预警。”吴长波说。

  “医生通过急救绿道与村医视频实时交互远程病情指导。与此同时,医院的预警大屏和值班医生手机都会接到急救绿道通知。”于泳向记者演示了整个转诊过程。记者在预警大屏上看到患者具体发病时间和所在位置,值班医生只需在自己手机端一键接诊,预警大屏立即跳转到地图界面,根据转运时间和转运距离多方医护上线,如果患者病情危重,他们可以邀请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杨爽团队进行线上会诊,共同商量治疗方案。

  至今,于泳团队清晰记得兰河社区转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鲍大爷案例。从社区发病,到区第一人民医院溶栓,在转运地图和动态心电全程监护下,由医护平安转运到哈医大二院CCU,顺利完成支架,抢在了黄金120分钟之内。

  “心电一张网”的效力,正在逐渐显现。

  “双向奔赴” 实现“四级联动”

  “如果是离我们胸痛中心距离比较近的兰河、呼兰和建设路这三个社区,车程基本上都在5分钟之内,我们会带着药和设备派医护人员前往社区去救治。如果是离我们车程比较远的乡镇,则选择来我们医院溶栓然后转运。”于泳说,最让他们为难的是车程1小时以上的莲花、二八、杨林和白奎这四家卫生院,为了缩短救治时间,他们制定了“双向奔赴”治疗策略,村医、乡医带着患者往医院这边来,于泳团队带着药、设备和医护,往乡镇去。

  这种“患者未到、信息先行”的高效救治模式,缩短了诊疗流程,提升了救治效率,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院前120体系+基层+三级医院实时联动,自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进入常态化运转至今,呼兰区共接诊胸痛患者9592人次。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初始平均10分钟缩短为平均3.4分钟。历时119天,呼兰区胸痛救治单元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黑龙江省在这一领域的零的突破。2024年12月6日,呼兰区受邀在全国心血管健康大会上分享了“心电一张网”的建设经验,将“呼兰模式”推向全国。

  “心电一张网”项目的落地,实现了基层群众就近开展心电图检查,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提供实时、高效、精准的远程心电图诊断,以此缓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补齐基层医疗机构无专业心电图设备及无专业医生的短板,提高高危病人的诊断率并早期准确处置,减少并尽量避免漏诊及延误,缩短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

  “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省、市、区、乡、村胸痛患者全程管理网络体系,以县医院医联体为基础,做好胸痛单元建设,通过胸痛单元,不断提升乡医早期识别、诊疗能力,胸痛中心下沉到乡村‘微循环’,建设急性胸痛基层‘哨点’,实现从中心—单元—救治点—患者的‘四级联动’。”白雪说。

  如今,站在村卫生室的诊床前,村医吴长波底气更足,治病救人不再受技术水平限制,真正做到了为基层群众健康保驾护航。而对于呼兰的百姓而言,人人希望的富足健康的生活正在眼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炕头上的“心电图” 串起“救命”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