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廊坊日报
图为蓝天白云下的廊坊市区。(资料片)本报记者 陈童 摄本报讯(记者 吴琼)近年来,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水平,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据统计,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81,同比下降7.4%,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全部实现同比下降,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PM10浓度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浓度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优良天数261天,同比增加22天;重污染天3天,同比减少11天。
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治理。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持续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大气污染突出问题,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2024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位推动问题整改和工作落实。印发实施《廊坊市2024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等系列方案。定期开展空气质量会商,每周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调度。同时,依托线上工作平台实时督办,在重污染天气易发频发时段不间断巡查巡检,有效应对多轮污染过程。
深化联防联控机制、健全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强化领导包联机制……我市持续完善工作机制,盯紧重要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强分析研判、信息共享,应急响应期间分类施策、分级管控,加强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市打出一套强力治污“组合拳”,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立体式、持续化推进的高压态势,有力促进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深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严格环境准入,将“两高”项目纳入清单管理。严禁新增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政策,确保不新增产能。提升产业集群管理水平,围绕源头替代、末端提升、无组织治理、深度治理等方面,完成285家集群企业升级改造。组织对家具制造、包装印刷、塑料制品、人造板等行业8个重点涉气产业集群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清单重新核实更新,健全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环保治理水平。
深化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指导各县(市、区)做好节能削煤工作,成功申报9个燃煤锅炉替代项目,完成4家企业9台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和清洁能源替代,全市玻璃棉行业燃煤炉窑和煤气发生炉实现全面淘汰。同时,足额落实天然气气源保障,做好农村居民“煤改气”资金保障。
深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优化货物运输结构。目前我市2家运量150万吨以上大宗货物企业均已建成运营铁路运输专用线,完成“公转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