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读者居中而坐,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在对话与聆听中首发

转自:上观新闻

3月30日,在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的世界文学客厅,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胡学文携最新长篇力作《龙凤歌》与读者见面。活动以“我始终为普通人写作”为主题,开启了一场以读者为主角的文学对谈。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钟山》杂志和阅美南京联合主办。

43万字的原创长篇《龙凤歌》以北方县域乡村为背景,讲述了马家和朱家几代人的身世命运与人生悲欢,艺术化地呈现人们在时代之河中做出的种种选择,重点讲述朱灯和朱红这一对龙凤胎的人生故事。

当年,马秋月因一匹枣红马与朱光明结缘,诞下龙凤胎朱灯和朱红。朱灯性情温和,行事谨慎,以中专生身份实现“农转非”,此后仕途顺遂,从公办教师到县长秘书、报社主任;朱红性格刚毅,敢爱敢恨,在婚姻破裂后,毅然投身服装事业,并培养一双儿女成才。母亲马秋月在朱灯、朱红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典型中国式家长的期待和寄托,内心往往陷入自我编织的牢笼。直到第三代长大成人,马秋月才从生命不息的长流中感受到释然和幸福。朱灯、朱红兄妹迥异的性格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谱写出一曲“龙凤歌”,也反映了农民后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选择、坚守、命运流转。

《龙凤歌》是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获奖作品,且是“凤凰文学奖”自诞生以来的首奖作品(前两届空缺)。“凤凰文学奖”评委会认为,这部作品用半个世纪的跨度,写一个家庭两代人的人生和命运。小说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母亲形象,马秋月以她的“爱”与“怕”折射出中国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不屈的生命原力。

与常见的新书发布会不同,此次活动直接将话筒交给读者,主体由读者分享互动构成。现场读者涵盖从“60后”至“00后”的不同代际,包括抖音读书达人、高校学生、异地书友,他们与胡学文围坐对话,围绕“家庭记忆的变迁”“乡村女性的沉默与坚韧”“命运与性格的博弈”“时代变迁下家庭的变与不变”“母亲的深情和焦虑”“亲密关系的两面性”等多个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妹,为何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女性如何用沉默的肩膀托举起一个时代?”“每次看到母亲、婶婶的背影我都有很多话想说……”

这些由小说《龙凤歌》内容引发的话题,在读者们结合亲身经历的分享中,被赋予新的现实注解。

重庆读者“有志者” 来自重庆万州的“有志者”(网名),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作品的老读者,更是胡学文的忠实读者,在读完《龙凤歌》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家庭的经历,和书中的人物很像。他说,文学记录了生命中无法磨灭的真实情感,在思念母亲的漫长岁月里,文学是自己最知心的朋友,陪伴他度过一个个灯下读书的夜晚。

读书博主静静 来自北京的读书博主静静是胡学文的忠实粉丝。拿到书后,她连续9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647页的长篇小说。阅读《龙凤歌》让她想到了萧红《生死场》的情节,书中人物王婆刚生下来的女婴被自己的丈夫摔死,在极度贫困、饥饿的条件下母性很容易被异化。但马秋月的母性在困难的年代里却没有被瓦解,反倒无比坚韧,她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抚养两个孩子,母性的光辉贯穿始终,母亲与孩子的羁绊紧密纠缠、难以割裂。

青年教师刘亚群以胡学文在《龙凤歌》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她谈到,胡学文颠覆了传统男性作家对女性的刻板书写,塑造了麻婆子、马秋月等兼具神性与人性特质的角色。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查新悦同学聚焦书中核心意象“枣红马”。她将这一意象与马尔克斯的“黄蝴蝶”、陈忠实的“白鹿”类比,认为其承载了宿命与抗争的双重隐喻。

贾梦玮 《龙凤歌》于2024年第三、第四期首发于《钟山》杂志正刊,这是《钟山》杂志多年来首次连续两期推出一部长篇。

《钟山》主编贾梦玮是《龙凤歌》的第一位读者,他将此书比作胡学文继《有生》后的又一“神品”。他提到,小说本来的名字是“龙凤图”,之所以改为“歌”,是因为“歌”相较于“图”更能体现人物对命运的咏叹。在他看来,《龙凤歌》是一部中国女性的成长史,是“北方怀胎、南方分娩”的文学结晶。《龙凤歌》延续了胡学文对普通人的持久关注,以几代人的命运沉浮,串联起从物资匮乏年代到现代社会的沧桑巨变。

貟淑红 作为《龙凤歌》在《钟山》杂志首发时的资深编辑,貟淑红对书中母亲马秋月的印象极其深刻,“我也是一个母亲,深知育儿的不易。《龙凤歌》中,马秋月在和大姐聊天时,炕上的婴儿掉下炕了,马秋月以本能的迅捷动作一把接住,这个细节让每一个母亲感受到真切的共鸣。”貟淑红说,胡学文对母亲本能反应的捕捉,反映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沉爱意。马秋月的形象既平凡又坚韧,是千万中国母亲的缩影,书中对母性的细腻描摹“让文学回归了最本真的情感”。

胡学文 发布会上,每一轮读者对谈,胡学文都会坐在一边,仔细聆听,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他激动地表示,这次发布会,是他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参加的最生动有趣、最受启发的分享活动,仿佛和多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谈文学,更是谈人生。胡学文告诉读者们,《龙凤歌》的创作始于2011年,历经十年沉淀,最终在南京完成,是“北方基因与南方水土共同孕育的作品”。他借用《封神演义》中“哪吒重生”的典故,称朱丹(书中人物之一)的命运暗藏“向死而生”的哲学,并期待读者成为发现书中秘密的“太乙真人”,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活动过程中,文字和听觉、视觉艺术性地融合。朗诵协会的艺术家现场演绎书中片段;专业DJ现场奉献了极富感染力的“BGM”;普通读者对书中片段进行了分角色演绎;非遗剪纸表演贯穿活动始终。活动现场。多位读者在台上用拼图拼出《龙凤歌》书影,这一“读者共筑文学版图”的创意,象征作品与大众的深层联结。

凤凰文艺出版社负责人表示,《龙凤歌》的发布形式本身是对“新大众文艺”理念的努力实践——让文学真正成为人民表达与对话的公共空间。这种方式更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走向开阔地带的经典模式:以更多的表现形式不断阐释,由更多的读者来阅读、评判、想象、议论和“续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读者居中而坐,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在对话与聆听中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