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食品行业“零添加”标签将退出历史舞台。
近年来,健康饮食的理念深入人心,公众愈发追求“干净”的食品配料表。在市场需求的催动下,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相继推出打着“零添加”标签的“干净”产品,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零添加”真的就是绝对“干净”的配料表吗?这恐怕要打个问号。一些贴着“零糖”“无添加”标签的饮品实际上只是不含部分的添加剂,而不是所谓的无任何添加剂。更有甚者,个别商家使用暗含“心机”的商标诱导消费者,“壹号土”“千禾0”“其他没了”……看似是商家对其所生产食品的安全承诺,但更多是为了营销所做的文字游戏。
在商家的有意引导下,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会误以为自己选择的产品是值得信赖的,甚至会认为其他未标注“零添加”的产品就是不健康的。这不仅无益于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更会让商家和市场将重点放到“零添加”的标签噱头上,舍本逐末。此次对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的及时叫停,有望遏制一些商家模糊概念、制造噱头甚至虚假营销的行为,促使市场回归食品安全的大方向。
不再使用“零添加”的标签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保障预包装食品配料标识的明晰和真实,保障食品配料表的真正安全。商家“零添加”的成功营销,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未知和抗拒心理。禁用“零添加”之后,要防止商家继续利用其他宣传用语暗示“零添加”,有关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商标申请的审核,不能再让更多存在诱导性和指向性的商标流入市场。同时,全社会也应加强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科普,推动公众回归对食品安全的科学理解。对于企业和监管部门来说,真正需要下功夫研究的是如何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标准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新需求,减少使用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或是寻找更安全的替代方案,要让对宣传噱头的禁用倒逼行业技术和品质的进一步升级。
食品行业的竞争,终究要回归到品质竞争的本质。禁用“零添加”标签,不是否定企业对健康理念的追求,而是引导他们比拼真功夫,要求他们用更扎实的科研、更严谨的标准说话。只有当行业竞争从“营销战”转向“品质战”时,消费者手中的食品才会真正安全又安心,食品行业才能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