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梦雪】周一早上7点,城市高架桥上车流凝固成红色的钢铁长龙。喇叭声此起彼伏,车内乘客频频张望,司机无奈叹气,上班族望“堵”兴叹。“如果车能飞就好了”成为多数人在这一刻的心声。
当地面交通陷入瘫痪,低空经济的脉络正在城市上空悄然生长。
据中国民航局此前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工信部也曾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无人机数量将突破千万架。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近日公开提到,“一方面低空经济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低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特别是电子商务、救护救援和救灾。近些年来,旅游业也与低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顶层设计锚定航向,空域改革加速破局
低空经济正迎来政策东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低空经济”,政策重心从“积极培育”转向“规模化发展”,低空经济产业进入新阶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还转发了商务部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最新政策。其中在“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部分也提到了多项与低空经济有关的政策措施。
在立法层面,《低空经济促进法》进入加速起草阶段,直击空域管理、市场准入、飞行安全等关键瓶颈。此外,民航局新规突破120米限高限制,为超视距物流配送扫清障碍,四川、深圳等地也在试点"低空物流走廊",实现无人机与有人机错峰运行,构建起空域管理改革的"试验田"。
地方层面,深圳计划2026年建成1200个起降平台,形成日均10万架次的飞行支撑能力;上海加速长三角城际空中交通网建设,覆盖苏州、南通等核心城市。安徽、湖南等地推出无人机物流航线补贴政策,最高按100元/架次标准扶持,推动物流网络向偏远地区延伸。政策红利与基建投入双轮驱动,低空经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正在快速下降。
技术革命赋能商用,空管体系智慧升级
技术突破正在重塑低空经济的底层逻辑。中科院研发的高比能电池实现340Wh/kg能量密度,支持-40℃至60℃宽温域运行,续航提升20%-40%;亿航智能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底量产,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商业化按下快进键。空管系统迈入"智慧化"时代,上海、深圳率先推进5G-A网络与卫星互联网融合,实现低空全域通信保障。深圳启动低空智联网网络标准编制,杭州试点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日均高效调度超500架次飞行器,管理效能提升40%。
eVTOL与无人机商用化进程全面提速。小鹏、吉利等车企深度布局飞行汽车研发,多家企业完成适航取证;大疆等无人机巨头持续技术迭代,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京东、顺丰等物流巨头加速中长途无人机运输场景落地,构建起"干线-支线-末端"全链条物流网络。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耦合,正在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
多场景爆发式增长,重塑万亿级商业版图
从物流到应急救援,从空中旅游到城市交通,低空经济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冠灿曾提到,“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依托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的经济形态。”
物流领域率先实现颠覆性变革。深圳开通国内首条口岸无人机配送航线,无人机配送在节假日等高峰时段单日配送量接近百单,成为连接深港两地的“空中桥梁”。截至2024年底,美团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开通31条航线,累计完成超30万订单,实现“10分钟送达”的即时配送体验。在四川凉山等偏远地区,无人机物流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40%,彻底改变"最后一公里"配送格局。
应急与医疗场景迎来效率革命。航天彩虹无人机在紧急救援中仅需2小时即可完成救援物资投放。深圳则通过规划医院周边起降点,将急救响应时间压缩至分钟级。
这种“空地联动”的救援模式,不仅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还为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配送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无人机的快速投递能力,使得药品、血液等急救物资能够第一时间送达,真正实现了“分秒必争”。
低空经济还为文旅与交通领域注入新的创新活力。贵州黄果树瀑布景区开通的空中游览航线,吸引了大量游客,只需短短几分钟,游客便能从空中俯瞰壮丽景色,体验传统观光无法企及的震撼视角。
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探索也在加速推进。T3出行试点的“地面+空中网约车”服务,为市民提供了立体出行新选择。亿航EH216-S前不久也获得全球首张载人eVTOL适航证,亿航智能也由此成为全球首个具备无人驾驶载人eVTOL完整商业运营资质的公司,低空经济将从试点迈向商业化。
从政策松绑到技术迭代,从物流革命到场景爆发,低空经济正以超预期速度重构商业生态。随着空域资源的有序释放和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这片万亿级市场正从蓝图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