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筑牢智慧通航安全生态 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文/孙太利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赋予了“新增长引擎”的重要地位。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和关键支撑。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多项政策聚焦通航,积极探索绿色航空新领域、新赛道,推进通用航空与产业融合加速落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通航发展的高度重视。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通航企业已达744家,通用机场470个;2024年1~11月,传统通航飞行123万小时,近三年年均增速约12%。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我国低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市场规模有限、基础设施滞后、适航与空域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等挑战。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智慧通航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通航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为安全有序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加速发展,需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和体制机制。筑牢智慧通航安全生态,利于推动通航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助力低空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跨越,进一步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加强政策引导  培育新兴市场

优化顶层设计,落实规划与政策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将低空经济高质高效发展列入“十五五”规划,分阶段明确适航认证覆盖率、空域开放比例等目标。成立国家级低空经济数据中心,统筹各地方试点数据,为政策超前研判提供依据,确保政策法规具备前瞻性和适应性。

扩大地方试点,打造更多示范标杆。强化重点区域布局,加快形成智慧通航与临空经济区、临海经济区、西南山区等深度融合应用,针对优势区域发展跨境低空物流和城市空中交通、通航制造产业集群、应急救援、山地物流、灾害监测等示范区。

健全民间资本引进体系。加大绿色化、智能化基础设施财政专项基金投入,强化智慧通用机场、低空精细化管理平台等投资规划和论证工作。鼓励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低空基建发展,加大企业用地优惠和运营补贴。

完善法治与标准 构建应用安全生态

地方先行,逐步推动国家法规一体化。建议有关部门统筹设立低空经济法规试验区,在低空经济活跃区均根据实际率先制定地方性法规,针对空域动态分配、飞行审批流程等制定细则,运用跨区域协调机制,多维度解决空域规则差异。根据经验加快推动国家级低空经济专项立法,构建动态调整的创新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体系等。

军地民融合,平衡发展与安全,将智慧通航发展纳入国防动员体系。鼓励企业参与集群控制、抗干扰通信等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双向流动。完善军地融合空域管理平台,在通航民用场景中积累城市巡检、边境监控等数据,助力完善低空防御数据库,提升应急与战备能力。

此外,还需要完善通航智造、数字化运营等基础标准,以及技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及行业标准,建立智慧化风险预警机制,切实保障适航技术成果的安全应用,系统满足通航企业多层次发展服务供给。

强化科技创新  推进智慧通航价值生态化

完善智慧通航创新产业平台建设。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融合共建创新实验室,重点突破无人机探测识别、高精度导航、能源管理等卡脖子技术,加速低空智联网建设与低空经济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要素高效集聚与价值转化。

深挖数据效能,延展垂直应用场景布局。加强全要素数据采集、数据资产化管理等深度应用,重点聚焦智能化与垂直场景的适配,通过数据产品化、共享经济等模式,推进垂直场景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拓展智慧通航产业在生产作业、公共服务、航空消费等各种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市场空间布局。

强化知识产权与人才保障。完善设立低空经济专利基金池,鼓励企业共享基础技术专利,减少重复研发;对核心技术专利加大税收减免和基金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航空领域专业建设,定向培养适应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优化低空经济创新基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引进国际高端科研团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筑牢智慧通航安全生态 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